當政治對撞學術自由

創立於一六三六年,出過八位美國總統、一六二位諾貝爾獎得主及濟濟菁英的哈佛大學,日前突然收到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行政命令,撤銷其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項目認證,不僅禁止招收國際學生,還要求現有持F/J簽證的六八○○位國際學生限期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分,讓學術界震驚譁然。

數日後,川普在「真相社交」平台發文表示,考慮撤銷對哈佛大學的卅億美元聯邦補助。川普言之鑿鑿地認為,哈佛存在「反猶傾向」,質疑為何美國納稅人要出錢去資助一所「充滿偏見的大學」。不僅如此,紐約時報報導,川普政府工作小組已挑出十所特別留意的學校,除哈佛外還包括紐約大學、加州洛杉磯大學等;路透取得國務院內部電文,川普政府已下令所有駐外使領館即起暫停安排申請學生簽證、交換學者簽證的新面談,因為國務院準備針對國際學生擴大社群媒體使用調查。

哈佛雖然擁有五一○億美元的校務基金,但也感受到來自聯邦資金凍結的壓力。哈佛大學校長加伯強烈譴責這是一個非法且毫無正當理由的行動,一狀告上法庭,指控川普政府試圖非法控制大學運作。哈佛的法律團隊以 「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和聯邦行政程序法」 為由提起訴訟,不到一天,美國聯邦法官迅速作出裁決,允許哈佛大學繼續招收和保留國際學生,但也僅止於暫時性措施,聯邦法院接下來將舉行聽證會進一步審理此案,並決定能否永久阻止川普此項行政命令。理論上,官司應是漫漫長路,雙方可以把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

川普聲稱哈佛大學是反猶太主義和「覺醒」自由意識形態的溫床,要求校方接受招生和聘僱方面的監督,校方的拒絕令他極為不滿。美國國土安全部長諾姆表示招收外國學生是一種特權,所有大學都必須遵守國土安全部的要求,包括學生及交換學者計畫(SEVP)的通報要求。國土安全部要求,若哈佛大學希望恢復SEVP的資格,須在七十二小時內提交過去五年所有國際學生完整的紀律處分紀錄、涉及非法或暴力活動的影片與電子資料。

無獨有偶,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四十多年前也曾做過類似的事情,試圖利用國稅局來懲罰異議大學。據報導,由於對一些大學沒有打擊校園內的反越戰抗議感到不滿,尼克森曾考慮取消這些大學的免稅地位;正因此,水門事件發生後,美國國會加強了對總統權力的限制。

川普政府的政策不僅重創哈佛等大學,更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形象造成深遠傷害。以哈佛為例,國際學生占比達二成七、來自一四○多個國家,在科研、教學和文化交流中扮演關鍵角色。自雷根時代以來,右翼勢力便持續質疑大學的「政治正確性」,川普的策略正是這種長期對抗的延續,通過打擊常春藤盟校的象徵意義,鞏固保守派選民的支持基礎。對哈佛施壓,本質上就是學術自由與政治權力的對撞,背後充滿著政治盤算。

這場爭論不僅是川普與哈佛等大學的較量,更是美國高等教育命運的試煉。在全球化浪潮下,大學教育的多元與包容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善變、激進的政策,或許短期內可贏得政治資本,卻有可能讓美國失去長期的國際競爭力與全球影響力。

川普 哈佛大學

延伸閱讀

亞洲爭搶人才!川普政府禁哈佛收外籍生 東大、香港科大都出手

談關稅、匯率風暴 華碩董座施崇棠:川普連Apple也砍一刀

佛州逃稅犯獲特赦 其母曾出席川普的募款晚宴

紐時:川普終極構想是美中俄三分天下 但中不會坐視

相關新聞

國安簡報破局 結局早應預判

原定今天登場的國安大秀,看來主軸還是抗中保台、大陸軍事威脅、反統戰、防堵○○同路人。朝野需要對話的議題不可勝數,綠營偏挑...

黨內混亂 藍地方難包圍綠中央

前總統馬英九參與海峽論壇,值得關注的是,國民黨地方首長為何不參與論壇?為何無法產生地方包圍中央的效應?這凸顯馬英九路線與...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廁所革命 另類民生文化指標

在台灣,包括經常旅行日本的國人,對於「公廁」應有的充足數量、乾淨、衛生,似已司空見慣,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民生建設。日本的...

中國方案在脫馬入中?試以陸網民「反做題思維」回應

六月八日黃年先生〈中國方案在脫馬入中〉提出中國未來走向的諸多問題,本文擬以近年大陸網路輿論為視角,略陳可能獲得高贊的回應...

以色列先發制人攻伊朗 凸顯川普罩不住

以色列空襲伊朗,讓早已紛亂的全球秩序再添變數。媒體報導,以色列早已「密謀數月」,而美國總統川普事先也知悉。以色列之所以先...

以伊衝突下的數位認知戰

中東局勢正進入一個嶄新階段。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儘管仍以火箭彈、無人機與跨境突襲為具體表現,背後實則蘊含更深層的制度...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