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吳東進出清新光金4.6萬張持股 關鍵原因曝光

白鴿染黃?警涉當應召站皮條客 板橋2警遭搜索帶回約談

藍白拒出席!國安簡報堅持全程閉門 總統府:柯可以黃國昌不行?

名家縱論/數位風獅爺變成搖尾哈巴狗

數位發展部近日突然動刀,Meta旗下臉書因有兩則廣告資訊揭露不全,每案各裁處五十萬元罰鍰,要求限期改正。

看似終於對國際平台祭罰則,但數發部新聞稿沒有提到哪些訊息揭露不全,或造成什麼消費損害,處罰金額和科技巨擘一年從台灣拿走約四百億元的數位廣告收入相比,比微不足道還微不足道。更連處罰理由都半遮半掩,可知數發部不是真正作為,而是交代了事。

四月底美中貿易戰期間,不同黨團立委提出符合國際潮流的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議價六個草案,數發部長黃彥男卻說,擔心引發美方報復性關稅;而數發部政次林宜敬更說了大實話,「Google和Meta對於立法都是反對的,也透過美國商會表達過」。恐懼之情,溢於言表。

數發部不僅不想理會這項嶄新立法,也不會和科技平台談判台灣每年被谷歌、Meta拿走幾百億廣告營收。這才是政府和平台的默契和軟肋。

數發部擔心的事,可從剛完成和美國關稅談判的英國來看。英國說,談判過程完全沒有觸及媒體議價問題。BBC報導,關稅和媒體議價雖然都是經濟議題,但分屬不同領域。數發部的說詞縱非刻意誤導,也是牛頭不對馬嘴。

英首相表示,英國重視的網路安全法如何保護兒少,未來將持續與美談判,也會要求美國平台業者負責,善盡對英國消費者數據的保護,「不會輕言放棄」。這種擔當,在台灣卻求之不得。

全世界都在思考數位市場的巨大衝擊,只有台灣政府不動如山,不思如何要求平台業者盡責,為台灣爭取最大利益,反而畏難苟安,率先臣服於數位殖民主義。

過去幾十年,美國科技巨擘用算力和數位科技,控制全球南方或弱勢國家的商業、社媒和娛樂的一切,被稱「數位殖民主義」。英國學者李卡普在「資本主義、權力和創新」一書,展示美國巨頭如何用數據和知識壟斷,極端恐怖地濫用市場力量。

這種現象讓很多國家領袖,重思前所未見的核心爭論:平台壟斷、企業併購、數據攫取、以及對數位殖民主義的對抗。特別是各國市場面對美國不公平競爭,國內產業未蒙其利,還被拿走資源和利潤,困在泥沼動彈不得,更別提創新和軟實力的發展。

面對情勢,歐盟的「數位服務法」考慮如何給媒體自由和自主充分保障;平台要審查內容或加諸媒體任何限制,應事前通知,保持透明公平。「數位市場法」更致力如何賦能數位廣告商,期望改變數位廣告格局。

加拿大提出包括線上危害法、線上新聞法和線上串流法,加強網路監督和平台問責,不讓美國以鄰為壑,埋葬自己的數位經濟發展。

反觀台灣,數發部無視應有責任,缺乏施政理念和勇氣,連台灣數位市場解體,營收長期流失,都視而不見。雖然合理分潤不是唯一解方,但是當科技巨擘如同精靈從瓶中釋放,平台力量不斷增強,氣熖日盛,至少應像歐盟或日、加,從大格局思考如何重建公平競爭,更與平台合作,提出加強保障資訊安全和社會安全的法架構。

澳洲四年前的媒體議價,日本二○二三年全面修正不實廣告法和消費保護法,科以重罰、暫時停業,甚至刑罰,因應不斷變化的科技,提升對全體國民的保護。

「大威脅」的作者魯比尼示警,我們面對的是誰掌握平台科技和AI,就能掌握經濟、金融和地緣政治的全面挑戰。歐盟也強調,目前席捲歐盟和全球的最大變化就是數位化。政府準備有何作為?如果沒有,台灣數位的前景,陰霾仍滿天,藍天不會來。

數位發展部 對等關稅 媒體議價

延伸閱讀

決心制裁鎮壓者 美國駐古巴外交官:華府準備對哈瓦那祭更多制裁

為Labubu大打出手!目擊者曝現場混亂畫面 英國門市宣布暫停銷售

川普擬對歐盟和iPhone手機祭新關稅 重點一次看

日美第3輪關稅談判落幕 日方盼6月達成協議

相關新聞

多聲道美國 能走向再度偉大?

二○二五年六月十四日,川普七十九歲生日當天,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慶祝建軍二五○周年的閱兵盛典。數千名官兵、...

破口未彌補 如何國安簡報

賴清德總統邀請在野黨主席明天至總統府,聽取國防、外交、兩岸及國安相關首長進行「國安情勢簡報」,賴並將全程參與。另一方面,...

館長與鄭愁予 我們將輸出怎樣的台灣

最近兩則新聞,一則熱,一則冷。

期待公廁邁向「以坐代蹲」

聯合報十五日頭版以半版報導「公廁馬桶坐或蹲 藏安全課題」;A5版話題新聞,更以整版報導高齡化社會來臨,需考量長者需求,建...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典範轉移與黨爭

我們常聽人說現在是「後現代」,又說現在是地球村時代,又有地球是「扁平的」、「發熱的」等名詞。進一步又說,後現代是缺乏典範...

公廁馬桶 隨時乾淨最重要

聯合報專題報導討論公廁馬桶坐式或蹲式的問題,其實,以目前趨勢來講,坐式應較符合觀光客需求,且有些長者或小孩無法使用蹲式。...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