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罷免雙吳9成是偽造?北檢統計資料曝光 對北市黨部重要幹部3人求處重刑

稽查發現老鼠屎!台中林酒店被爆老鼠亂竄 業者回應了

美軍隨意步伐引關注...川普閱兵遭陸網群嘲:還不如大陸高中生的軍訓

備戰才能避戰?把頭藏在沙坑裡

國防部長顧立雄近日接受專訪,表示以嚇阻的手段來避免戰爭的發生,是台美共同的利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防部長顧立雄近日接受專訪,表示以嚇阻的手段來避免戰爭的發生,是台美共同的利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防部長顧立雄近日接受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媒體訪問,表示台灣對美國維持在亞洲強大的軍事存在、嚇阻中國犯台的能力保持信心,同時台灣也認識到加強自身防禦能力的急迫性。顧立雄提到,讓中國理解其犯台要付出的代價非常高,就會讓其要攻台的想法變得非常難以決定;以嚇阻的手段來避免戰爭的發生,是台美共同的利益。

這些年,民進黨很喜歡用備戰才能避戰這個理論來洗腦台灣人以及他們的支持者,但是這種說法既不正確,而且相當危險!戰爭的發生豈有這麼簡單?刻意用單一視角,加上不完整的分析,這樣的誤導會讓台灣人誤判情勢,只是為了民進黨的一黨之私。

如果只要武裝自己就能避戰這麼簡單,那麼很多戰爭都不會發生了,政治層面的因素有的時候影響更大!台灣問題對於中共來說是他們的核心利益,就算他們的領導人不想開戰,也會受到內部民族情緒的極大壓力,如果民進黨一直暗中往台獨路線走,那麼玩火最終就會引火上身。

這種缺乏跟對岸溝通能力,卻一味討好美國的做法,已經證明只會讓台灣的籌碼愈來愈少,而且把自己國家的命運交給美國,有沒有做過風險評估?因為台灣利益不等於美國利益,國際時勢是會動態改變的,民進黨單壓一邊,卻看不到靈活應變的能力。

真正能避戰的是:賴清德政府放棄不務實的台獨路線,真心誠意的開啟兩岸溝通,降低雙方民眾的仇恨,這樣才是避戰的根本之道!民進黨為了自身的政黨利益,長期挑起兩岸的誤解跟仇恨,也成為把兩岸推向戰火風險的元凶之一。

民進黨暗中推動大罷免,他們當中有些意見領袖也都是靠著反中仇中的表演來娛樂自己的支持者,但是許多表演都不顧現實的狀況,只顧著麻痺自己的群眾,有義和團化的現象,身為執政黨竟然放縱這種情況持續發生,十分的不負責任!

兩岸軍力差距已經愈拉愈大,廿、卅年前台灣還可以以質取勝,那時候喜歡講台灣還有空優,但是現在共軍武器的質與量都已經超越國軍。當然,無論如何中華民國的國防都必須發展,但是國家跟人民也應該務實地面對現狀,盡力去維護兩岸和平。

就算現在兩岸軍力的差距不大,難道就不會有戰爭的風險嗎?如果只看軍事力量的差距,那麼韓戰就不會發生,當時中共的軍事科技遠遠落後歐美,但是他們因為政治因素還是選擇蠻幹,民進黨不顧政治因素宣揚的「備戰才能避戰」理論,根本是把頭藏在沙坑裡不敢面對現實。

有歐美作為靠山的烏克蘭,他們的戰鬥意識強於台灣數倍,也一直在武裝自己,俄羅斯入侵也必須付出極大的國際制裁代價,俄羅斯最後也是動手了,就是因為政治因素!民進黨還要自欺欺人到什麼時候呢?

讓台灣有戰爭風險的政治因素就是民進黨的台獨路線,民進黨可以把自己的台獨理念放在心裡,但是面對兩岸的政治軍力現實。民進黨政府應該要誠實面對真相,不要再用似是而非的理論麻痺台灣人民。

顧立雄 賴清德 烏克蘭 民進黨 戰爭 大罷免 台獨

延伸閱讀

軍審法新草案擬8月推…如何兼顧國安與人權保障? 顧立雄:我會努力

顧立雄出席軍法三策發表會 指面對統戰軍事審判要重新「開機」

林俊言獲薦主任檢察官 黃國昌:顧立雄、尤伯祥同意嗎?

李文忠拉73退將挺自己 顧立雄:國防院處置公正客觀

相關新聞

美政局動盪 國際更混沌

六月十四日,美國總統川普在自己七十九歲生日當天,選擇於華盛頓特區舉行一場高調的閱兵式,並以慶祝美國陸軍建軍二五○周年為名...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民主供應鏈不能說的秘密

國科會轄下的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簡稱DSET)二○二三年甫成立,隨即與美澳日韓等國智庫展開連結,創造其在高科技領域...

美國那道「美麗風景線」的警訊

美國各地十四日爆發大規模反川普示威浪潮,數百萬民眾湧上街頭、公園與廣場,參與名為「不要國王」(No Kings)的抗議活...

以色列突襲伊朗 恐打破國際法底線

以色列突襲伊朗核子與軍事設施引發全球譁然,數百架戰機深入伊朗領空,攻擊目標包括納坦茲濃縮設施、多位高層軍官與核科學家,不...

賴邀在野聽取國安簡報是大和解 還是鴻門宴?

賴清德總統邀請在野黨主席於六月十八日聽取政府的國安簡報,這是令人期待的局面。若能藉此化解朝野對立,對穩定國內政局會有正向...

國安簡報真能不設前提討論?

總統賴清德邀集在野黨領袖於十八日進行「國安情勢簡報」共商國是,由國安相關首長作說明,並要求簽保密協議。民進黨團幹事長表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