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高雄空軍飛訓部軍卡突轉彎撞死人 中士涉過失致死遭送辦

就是他!王大陸閃兵「御用替身」 15萬交保真面目首曝光

脫中?抗中?賴總統應慎思兩岸路線

波波漫畫
波波漫畫

賴清德總統就任即將滿周年,兩岸關係仍處在驚濤駭浪之中。賴總統不斷倡議立基於新兩國論的衝突性兩岸論述,深化兩岸互不隸屬論、中華民國祖國論、賴十七條界定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論;近來因應美國對等關稅又倡議脫中入北論,試圖將兩岸經貿脫鉤斷鏈。相對於蔡英文總統主政期間,中國對台政策壓制力度尤其軍事威懾更為強化。

賴總統以務實台獨為基底的兩岸論述,宣稱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處理兩岸關係;卻未曾言及依循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標籤化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默許黨政高層倡議台灣不是中國人、將漢人列為「其他族群」,賴比蔡的兩岸路線更激進,不僅造成內部政黨對立、國家認同分歧;也增高兩岸政治敵對及經濟脫鉤。

首先,賴十七條推動反中,具鞏固深綠基本盤及拉攏川普政府鷹派人士之意;並作為擴大打擊境內敵對勢力及中共在台協力者藉口,汙名化藍白為親中賣台集團。

誠如陳水扁前總統所言,不應將政見不同者指控為中共同路人。這將分化台灣社會、激化政治政黨對抗、造成國族認同分歧。民進黨正進行一場無限上綱大罷免政治清洗運動,減除藍白反對勢力,尋求全面完全執政。

其次,脫中入北實是脫中入美。此具有合理化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政治動機,試圖讓兩岸經貿脫鉤斷鏈,卻更刺激中國。儘管賴稍晚又澄清其是追求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當然有包括中國在裡面」,但從中國角度來論,脫中入北為「抗中保台」、「倚美抗中」的「台獨」分裂圖謀披上新衣。國台辦批判「全球北方」係賴為「脫中反中」生編硬造的概念,賴口中的民主國家正在掏空台灣產業,最終反而削弱台灣經濟發展的自主權。

再者,賴十七條、脫中入北及倚美相關論述,構成更一邊倒、失衡的聯美抗中戰略。這意謂台灣高科技產業至全球北方投資有其合理性,為台積電投資美國千億美金尋求正當性藉口。然對美高額科技產業投資及欲提高國防經費至GDP三%,卻未換來川普政府保台的安全承諾;不若拜登政府曾四度宣稱保衛台灣。

事實上,台灣需要的是更多元及更分散的投資策略,不是單純脫中或入美、兩岸脫鉤斷鏈等一刀切或二元對立的思維。

最後,脫中入北無論在理論及實務上,顯得極為蒼白無力,邏輯錯亂缺乏一致性;民進黨政府既渴望「入北」,卻陷入無法「脫中」困境。因此,賴總統澄清台灣「布局全球當然包括中國」。然閣揆卓榮泰宣講大罷免時,仍表示政府將繼續帶領台灣「走向南向、走向美國、走向歐洲,脫離中國」。究竟台灣的全球布局是遠離中國,還是也要擁抱中國呢?賴政府的中國政策似乎零散混亂。

賴十七條及脫中入北論,已然構成為賴主政後兩岸政策的主旋律。儘管當前兩岸經貿依存度有所下降,但仍十分密切。台灣經濟要完全「脫中」無異是天方夜譚;要完全加入全球北方也不現實,猶如南柯一夢,傳統製造業輸出及主要邦交國幾乎皆是全球南方成員。台灣須建構開放多元全方位的兩岸交流,創造兩岸和平緩衝地帶,始能有效降低兩岸的螺旋敵意並維護台灣安全。

賴總統曾倡議過親中愛台,現卻走向抗中脫中的死胡同,值此就職周年之際,當謹慎思索兩岸發展,這考驗總統之智慧抉擇。

賴清德 台獨 反中 兩岸政策

延伸閱讀

為反罷催票 黃國昌:對大罷免說不就是對賴總統說不

「大罷免就是民進黨搞的」 黃國昌嗆賴清德:有種一點

南韓總統候選人李在明提修憲 推總統任期四年得連任一次

南韓總統大選首場電視辯論登場 今晚首度交鋒「聚焦經濟政策」

相關新聞

多聲道美國 能走向再度偉大?

二○二五年六月十四日,川普七十九歲生日當天,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慶祝建軍二五○周年的閱兵盛典。數千名官兵、...

破口未彌補 如何國安簡報

賴清德總統邀請在野黨主席明天至總統府,聽取國防、外交、兩岸及國安相關首長進行「國安情勢簡報」,賴並將全程參與。另一方面,...

期待公廁邁向「以坐代蹲」

聯合報十五日頭版以半版報導「公廁馬桶坐或蹲 藏安全課題」;A5版話題新聞,更以整版報導高齡化社會來臨,需考量長者需求,建...

公廁馬桶 隨時乾淨最重要

聯合報專題報導討論公廁馬桶坐式或蹲式的問題,其實,以目前趨勢來講,坐式應較符合觀光客需求,且有些長者或小孩無法使用蹲式。...

廁所文化映照城市教養

隨著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考量長者使用的需求,公廁以坐代蹲將成為趨勢。然據官方民調「公廁民眾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竟有...

無名英雄遭網嘲 社會病了

近日一則聽障者的履歷在社群媒體上遭嘲笑,因為他在技能欄上寫下了「會洗碗、會做家事」。有人轉貼並加上譏諷語氣:「我就問這年...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