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言語 不該變政治工具
近日,一段由罷免團體推出的影片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片中,一位孩童情緒激動地對父親喊:「國家亂七八糟我念書有什麼用?」原意是想訴諸親情、號召民眾加入罷免行動。筆者卻擔憂,一個孩子訴說如此激進的言語,是否真會打動人心?抑或揭露了當代台灣政治社會的鬥爭,使孩子被迫成為大人們鬥爭道具的現實?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前刊登於聯合報民意論壇的一封信─〈小學生寫給總統的信:請給我們安心長大的童年〉。這位六年級的小學生,因為目睹一歲半幼兒「剴剴」遭虐死事件,寫信給總統訴說他的恐懼與殷切的期盼。他擔心社會裡還有許多「剴剴」與「小燈泡」未被好好保護,因此真誠地說出想要平安長大的願望,令筆者感受深刻。
兩者都是孩子所發的聲音,一者出自孩童真心、一者是經過編劇與導演的安排說出台詞。寫信的孩子,或許其文經過家長的潤色,但他可能真因擔憂而寢食難安,因此鼓起勇氣寫出他的感受。反之,罷免宣傳片中孩童演員展現出的情緒,其淚水與聲線表達出導演希望達成的催淚效果,但演出的政治語言,不僅不像孩子的直覺反應,更像是經過包裝的煽情台詞。
孩子當然有表達想法的權利,孩子們的觀點也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但不該成為被利用或包裝過的政治廣告。孩童的語言本就天真無邪,實在不應該變成政治宣傳的工具之一。當孩子被捲入社會撕裂的困境之中,被迫為了特定的政治立場背書,不啻是對社會價值的破壞。
當我們譴責社會上「對於不公不義的事冷眼旁觀」,卻一邊透過孩子來拍攝罷免宣傳影片,訴說「國家亂七八糟」,顯示這個社會早已忘記對孩子的莊嚴承諾。如今國際局勢多變,台灣處於美中貿易戰的風口浪尖之上;內部產業受到極大壓力,社會的不穩定使人心惶惶。此時政治領域又呈現出更嚴重的對立,兩方勢力的對抗進一步壓縮公共討論與理性建設的空間,試問這是孩子想要的生活環境嗎?
我們是要透過社會對立來進行仇恨動員,還是積極推動朝野和解,回歸理性重啟合作?其實這不僅是大人們的選擇,也是為了所有的孩子;是為了因剴剴、小燈泡而憂心的孩子,更是為了那些沒有在影片中出現、默默在角落中努力學習的孩子。停止鬥爭,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安穩的環境,是大人們無可迴避的課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