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五角大廈認了!急刪多元內容竟下架歷史名照 聲明喊:歷史不是DEI

洲際棒球場吃球有解! 外野「白色怪物」改深藍色今貼膜

滅謝龍介?本尊自嘲:在柯文哲「偵查大公開」學很多

社會安全網 老人成破口?

高雄近日發生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分屍案,嫌犯為獨居的七十二歲老人,疑涉殺害並分屍三名老婦人,此案不僅在手段上極為殘忍,更顯示高齡化社會中部分獨居長者面臨的潛在風險。依媒體報導,張嫌並未顯示明顯精神疾病跡象,但可能具有病態人格,行為模式高度以自我滿足為核心。此事件再度凸顯社會安全網的漏洞,提醒政府與社會必須及早建立更周全的長者照護及身心健康評估機制。

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獨居長者的住家數量,二○一三年約廿九點四萬戶,至二○二二年已倍增至五十七點二萬戶;短短十一年間成長近一倍,顯示台灣高齡人口快速增加,獨居現象亦日益普遍。雖然我國老年人口逾四百四十萬,但全國實際列冊需要關懷的僅五萬三千餘人,顯示相較龐大的人口基數,官方介入與支援的覆蓋率仍極其有限;六都列冊比率約一個百分點上下,遠不足以因應高齡化海嘯所帶來的複雜挑戰。

在現今的高齡化社會中,長者孤立化不只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忽視,更容易產生精神層面的孤寂與無助。有些人可能因此走向負面情緒的極端,出現反社會傾向、對社會不滿甚至滋生報復心理;一些長者則因生理或心理需求無法得到適時協助,恐淪為潛在受害者。雖然本案嫌犯是否因獨居而產生偏激行為,仍需經司法調查與精神鑑定才能確定,但其所揭露的隱憂,足以讓人正視獨居長者的複雜處境。在推動高齡照護的同時,若忽略了對心理狀態與人格特質的篩檢與輔導,便無法有效預防此類極端事件。

為了避免此類悲劇重演,政府亟需加強多層次的長者關懷體系。社政、衛政等機關應廣泛與地方鄰里組織、社工團體及民間志工合作,擴大基層訪視與心理關懷;強化衛生單位及長照系統之間的串聯,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針對被列管長者或平時難以掌握之弱勢族群,定期追蹤並即時通報,避免高風險個案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失去控制。最後,司法部門也需配合,針對高齡案犯之心理與犯罪動機研擬評估標準;若初步判斷可能帶有病態人格,應及早收容或輔導,以避免危及其他民眾安全。

高雄連續殺人分屍案固然驚悚,但其警訊意義遠超過案件本身。面對快速高齡化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我們急需更完備的社會安全網機制,透過建立更精細的長者關懷與社會監測系統,確保高風險族群能被及時發現與協助。整合衛生、社福、警政與社區資源,以防止個案陷入孤立或衍生危險行為。只有地方政府、中央機關與民間團體三方通力合作,從社會結構與心理健康層面雙管齊下,建立更嚴密的社會安全網,才可能避免類似悲劇再生。

這起事件是對現行社會安全網嚴苛考驗,提醒我們除了高齡者的基本生活照護之外,更須重視他們內心的需求與潛藏的危機。藉由建立完整的照護機制、預警系統與強化社會安全網,方能讓每位長者在身心層面都能得到周全的關懷,並保障社會的安全與和諧。

分屍案 獨居 高齡化

延伸閱讀

2025台北國際書展/MBTI人格誰最愛玩展攤活動?陽明交大出版社活動引網友笑:果然是INFP!

高雄連續殺人魔恐是「病態人格」 專家直指他有3項特質

曾犯性侵入獄…高雄翁這回涉分屍拋運河 學者:恐有病態人格

基隆獨居長住家傳異味...社會勞動人助清除垃圾 大家都鬆口氣

相關新聞

藉正義行內耗 教育部該改名政治部

教育部年初召集校園內尚有「待處置威權象徵」列管的高中以上學校召開座談會,要求各校辦理清除威權象徵的「法定任務」,引發高度...

揮別電價夢魘 唯有「返核」

二○一五年蔡英文競選總統時曾說過:專家告訴她,推動非核家園政策不會造成電價大幅上升。時過境遷,不知道她的「專家」去哪裡了...

賴十七條 逼兩岸脫鉤斷鏈

總統賴清德公布台灣五大國安、統戰威脅及十七項因應策略;宣布全面檢討修正《軍事審判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此引發諸多爭論。...

美不手軟 台被任意拿捏

台積電赴美投資,尤其是在亞利桑那州砸下千億美元建廠,表面上看來是台積電的全球布局,但若細究其背後的政治與經濟壓力,這場交...

強權BBQ 烏克蘭,別為我哭泣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在一九九六年由瑪丹娜唱紅,內容是講描述阿根廷...

提升健康意識救健保

全民健康保險,我們定位在健康,是正確聰明的,大陸稱醫保(醫療保險),醫療保險注重財務給付,我們設立健保,不只是要解決醫療...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