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莫札特教我寫論文

今天是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的生日。藉此機會,我想分享這位誕生於一七五六年一月廿七日的音樂家對我的影響。礙於有限專欄篇幅與音樂素養,我無法逐一解析其八百多部作品。其實,我也只敢介紹其中的一首;因為,我曾練它數百遍,教我不選它也難。
憶當年,莫札特G大調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曾是全省小提琴比賽的複賽指定曲。我與此曲結緣,純粹是為了代表南投縣參賽。受虛榮心與榮譽感的驅使,我拼命苦練,把原本聽起來像殺雞宰羊的噪音,逐漸還原成「比較像莫札特」的旋律。雖然最後我在兒童組的初賽慘敗,但這首協奏曲早已植入了我的腦細胞,也經常造訪我的記憶。
然而我對這首曲子真正有感,卻發生在攻讀博士的後期。彼時,我已多年未碰小提琴,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撰寫學術論文。每當寫作,我都面臨同一個問題:主題不明確,段落間缺乏邏輯連結。這對曾在高中作文比賽奪冠的我,是極大的挫敗。我原以為這只是英文寫作障礙;但後來發現,我的中文表達也難逃厄運。
在陷入寫作瓶頸時,我常用音樂來麻醉自己,邊聽邊寫,只求筆能不停、指能續鍵。某次,我隨手點開莫札特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卻意外地發現它給了我莫大的啟發。這首曲子的前奏,彷彿論文的「前言」:那柔和音符的堆疊,彷彿為華麗登場的主旋律暖場。我頓時領悟到,前言的文獻回顧不可無止境地發散,其論述應緊扣主題,且應聚焦於研究的重要性、新穎性與趣味性。
因著前奏與主旋律間的無縫接軌,讓我終於明白:論文的「前言」與「結果」應注重邏輯鋪陳,方能避免讓讀者陷入困惑。此外,因為樂章後段的裝飾奏(Cadenza)通常由演奏者自選版本或自行創作,這恰如論文後段的「討論」部分,需主動挖掘數據所隱藏的意義,並揭示其獨特價值,而非人云亦云。裝飾奏之後,樂團通常以主旋律收尾,這與論文的「結論」相似,皆需簡潔有力,並避免重複先前用過的字句。這既是挑戰,也是藝術。
回首童年,我曾努力讓自己演奏得「比較像莫札特」,追求他人眼中的「輕盈、高貴、優雅」風格。但在當年尚處均貧和匱乏的台灣,這些抽象的意境實遙不可及。即便模仿得稍像,也僅屬矯情。後來隨著網路的普及,我有機會欣賞到不同音樂家詮釋此曲的多樣風格,方能真正領悟:每位演奏者都應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不論內斂或奔放,皆能自成一格。
其實,科學論文的寫作亦然。專業嚴謹的訓練與獨到活潑的思維,本不應站在對立面。反之,雙方應相輔相成,才能與真實的內心對話,使文字既具內涵又親切;如同莫札特般,散發長遠的影響力。
最後,我要感謝莫札特,以及那些教過、幫過我的音樂老師與鋼琴伴奏;當然,還要感謝曾縮衣節食讓我學琴的父母。
(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