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泰國受強震損害重大 副總理宣布全國停課、謹慎檢查高樓結構

緬甸軍政府首公布地震傷亡 已知144死、超過700人受傷

洛杉磯大火省思/傷害土壤 另一個地球浩劫

加州洛杉磯大火肆虐的天災,震驚全球,見識地球氣候浩劫的威力。二○二三年甫破高溫紀錄,二○二四年再度刷新,讓人擔憂時代的巨輪一天比一天滾動得更快,吾人值得暫停片刻來省思:人類在第一個「氣候浩劫」時期中,是否又默默滾動、再製造地球的第二個浩劫呢?那是什麼浩劫?

人類的四大依賴要素是:陽光、空氣、水、土壤,缺一不可活。

空氣:四大要素中,空氣是第一個受害者,因為空氣是四大要素中最單純系統,其緩衝及自淨能力亦最低,人類文明發展的副產物─溫室氣體,釋入空氣中難以眼睛察覺。因此,累積上百年的空氣汙染,引發第一個地球病徵─氣候暖化,直到現在嚴重的極端氣候、災難頻傳,地球上許多地方正遭受氣候變遷的苦難:乾旱、火災、洪水、暴風等,一天比一天嚴重,人們無語問蒼天。當年可有人想到燦爛的工業革命後,會有今天嚴重的氣候浩劫嗎?這就是文明發展債留子孫最明顯的印記。

陽光:陽光是生命能量的根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雖然很難去破壞太陽,但陽光會受到雲霧及塵土的遮蔽。未來會引發大量雲霧或塵土的原因,是在極端氣候非常嚴重時,增加更多水的蒸發作用,導致水循環加速,增加雲霧使陽光受遮蔽;或導致陸地乾旱及火災,加速陸地裸露,經由強風颳起乾燥地表上的塵土,陽光不足的問題就會發生。

水:人類以淡水為生,淡水是來自水循環降水及陸地的儲存,基本上是由水蒸發後的雲層凝集而成的雨水,極端氣候下,季節降水過多或過少,導致嚴重缺水、乾旱、洪水等問題。文明的產物汙染水,直接影響人類健康,或汙染農業灌溉水,造成食物安全問題。

土壤:地球的皮膚就是土壤,土壤是人類生存的資源,是作物的母親。陸地的土壤是有限的資源,土壤流失容易察覺,但土壤的內在問題卻不容易察覺。聯合國表示全球土地已有三分之一的面積被侵蝕、因養分枯竭或其他原因而退化,尤其極端天候傷害土壤更為嚴重。現代農業採用高效的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長期或過量施用,導致土壤養分不平衡或過量,進而引發土壤酸化、鹽化、微生物生態失衡與生物多樣性降低;作物對抗病蟲害的能力不足,又加劇農藥及肥料施用,產生惡性循環,導致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

綜上所述,人類已默默滾動、再製造地球的第二個浩劫,土壤遭受化學農用物質及汙染物的殘害,如同空氣汙染已近百年,只是土壤的緩衝能力較空氣大,呈現問題會慢一些,屆時全球又要發動「土壤峰會」來挽救了,但土壤的浩劫更難補救!

人類製造地球的浩劫,筆者身為農業科學家要大哉問:人類是地球的害蟲或益蟲?人類是與地球共生或寄生呢?人類已經製造第一個浩劫了,能不再製造第二個浩劫嗎?科學家一定回答:可以!方法都有了,只是要做或不做的選擇而已。以氣候變遷的前車之鑑,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極端氣候 淡水 科學家

延伸閱讀

川普政府可望開大門?未來搭星艦出國旅行不是夢

國美館跨域創作展第三彈!「烏托邦的倫理機器」探索AI如何理解人類的道德界線

細菌可抗宇宙輻射 科學家盼用以探索太空

AI影響人類道德?國美館展王連晟「烏托邦的倫理機器」

相關新聞

藉正義行內耗 教育部該改名政治部

教育部年初召集校園內尚有「待處置威權象徵」列管的高中以上學校召開座談會,要求各校辦理清除威權象徵的「法定任務」,引發高度...

身障者變政治工具 政院大錯特錯

立院日前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大砍約二○七五億元,刪減幅度之大創下史上新高,對此行政院長數度親上火線,政院卻在記者會直接打...

揮別電價夢魘 唯有「返核」

二○一五年蔡英文競選總統時曾說過:專家告訴她,推動非核家園政策不會造成電價大幅上升。時過境遷,不知道她的「專家」去哪裡了...

賴十七條 逼兩岸脫鉤斷鏈

總統賴清德公布台灣五大國安、統戰威脅及十七項因應策略;宣布全面檢討修正《軍事審判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此引發諸多爭論。...

美不手軟 台被任意拿捏

台積電赴美投資,尤其是在亞利桑那州砸下千億美元建廠,表面上看來是台積電的全球布局,但若細究其背後的政治與經濟壓力,這場交...

強權BBQ 烏克蘭,別為我哭泣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在一九九六年由瑪丹娜唱紅,內容是講描述阿根廷...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