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戰第一步 從揭發真相開始

俄羅斯國防部長說,「十年內恐在歐與北約開戰」。若德國前首相梅克爾的看法為真,出身經濟學的這位防長,並非主張莫斯科攻擊北約。他是警示,北約與美國的政經與軍事部署完成後,可能就會刺激、挑釁與誘發克里姆林宮先下手而惹出事端;如同二○一四年美國「玉成」烏克蘭極右派政變八年後,挑釁俄羅斯犯罪而侵烏快滿三年。

梅克爾近日出版回憶錄,根據記者的解讀,重點之一是「俄羅斯領導層竭盡努力,避免因烏與北約衝突」。這是合理的看法,畢竟北約海陸軍力對俄羅斯的優勢大於三比一,戰機優勢是十比一;北約應付長期戰爭的經濟能力也使俄羅斯相形見絀。《美國保守派》雙月刊主編S. Maitra半年前有書,遍觀史料、案例與俄之軍事行動,結論是莫斯科當國安受到威脅時才會使用武力制衡,其軍事目標是平衡地緣政治,欠缺占領土地的意願或能力。法國學者E. Todd說俄人口縮減,只求維護領土現狀,不是擴張。

克林姆林宮現在占有烏克蘭近兩成領土,剛好是證據,不是顯示俄羅斯要取人土地,而是支持前三人的見解:俄烏戰爭爆發一個多月後,兩國已在土耳其完成和平協議,俄撤軍而烏克蘭不入北約。彼時若執行,烏克蘭不再損失寸土;但英美當時出面否定協議,他們的目的近日再次顯現。美國防長說,「我們要弱化俄羅斯」;英國前首相強森上個月底受訪,承認「我們發動代理人戰爭」。

可能有人認定,梅克爾、Maitra、Todd與更多有相同看法的俄羅斯專家,觀點並不正確,惟這不是重點。要處在於,假使傳媒不先入為主,而是一本初心,平衡呈現事實與意見的多種面向,是不是可能減少事後諸葛的悔之已晚?

美國在二○○三年入侵伊拉克,官方理由是該國擁有大量毀滅武器,華府必須先下手為強,不能肆虐後才出面收拾殘局。但美軍與北約若干響應國家派兵入內後,掘地三尺,未見武器。次年,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在五月與八月於十版與頭版向讀者道歉,表示不該沒有查核而誤信官方宣戰的口實,不該扮演說謊政府的喉舌。但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伊拉克國不成國,其後伊斯蘭國捲起的動亂至今沒有結束,中東、北非難民因鄉土遭破壞而大量湧入土耳其與歐洲,捲起排外浪潮至今。

同樣,就俄烏戰爭,西方主要傳媒幾乎沒有誠實轉載,遑論穩定、持續與不斷凸顯梅克爾等人的觀點;對於早在二○○二年入秋至今,一些半學術或銷量不大的雜誌,已經陸續揭露,也提供允稱詳細的證據,指陳英美在開戰後就阻止和談的過程,西方檯面上的傳媒也罕見報導。反之,對立於此的說法,卻自始定調至今:戰爭爆發當日,拜登就說這是「無人挑釁」而不必爆發的戰爭;去年此時,為了給予烏克蘭新的軍援六百多億美元,他說,「如果普亭在烏克蘭獲勝,他…會攻擊北約盟國。」

戰爭無法完全由傳媒挑動,但傳媒恪遵自己的行業準則,盡量多面呈現戰爭事實的兩面或多面、設法給予互斥的意見都有露臉的機會,也許仍可減少戰爭的發生機會。「歐洲委員會議會大會」十月一日表揚亞桑傑(J. Assange),指其是受白宮迫害的「政治犯」而不是危害國安的刑事犯。他有一句名言:「如果戰爭起自謊言,和平也能夠從揭發真相開始。」如果這太樂觀,新聞界仍然理當用此提醒與敦促自己,敬重本業也是強化公信力的不二法門。

俄烏戰爭 俄羅斯 北約

延伸閱讀

川普不挺烏 北約接手協調軍援設「安全護欄」

才被烏克蘭列嫌疑人!莫斯科發生爆炸 俄羅斯核生化防禦部隊司令遭炸死

再撂狠話!俄防長:做好準備10年內在歐洲與北約開戰

北韓誓言支持俄侵烏…梅克爾強調「俄羅斯絕不能贏」 澤倫斯基感謝支持

相關新聞

陸發身分證 台動員戡亂?

據報載,陸委會針對民間「逾十萬台人持有大陸身分證」之訊息,表示台人申請大陸身分證已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條例)第...

星期透視/柯文哲起訴 看見貪鬥騙亂韌

台北地檢署起訴柯文哲收賄、圖利、侵占和背信,求處廿八年半重刑。本案讓人很難不聯想到台灣二○二四年選出的前五年度代表字:貪...

府院翻桌 違民主程序正義

立法院廿日用超過十六小時的漫長議事時間,於午夜完成選罷法、憲訴法及財劃法等三大法案之修正三讀。該三大法案係在行政院不提任...

解職具陸籍里長 違法又違憲

內政部指查核發現五名里長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已發函區所依國籍法與戶籍法辦理。筆者以為既違法又違憲。

陸抗川普 經濟牌+硬拳頭

川普即將回鍋白宮就任美國總統,面對他聲稱上任首日將對加拿大和墨西哥所有產品徵收廿五%關稅,對中共產品則加徵十%關稅,相關...

賴總統應開創「內閣制」新局

法國馬克宏總統一年內更迭三位總理,形成政局動盪。回顧法國第五共和一九八六年,密特朗總統任內開「左右共治」:總統所屬政黨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