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啪沒了!人潮爆滿逢甲夜市行告吹 黃仁勳原定要去這8間店

黃麟凱今晚伏法 司改會北監外疾呼「拒絕政治判斷」:有權提非常上訴

讓大陸燒腦的青春夜騎現象

中國鄭州大學生組織自發的夜間騎行活動,從鄭州到開封距離約五十公里。靈感來自幾名女大學生為了品嘗開封著名的灌湯包而出發的一次騎行。故事迅速在社交媒體傳播開來,激發更多大學生參與;抱持著知識就是力量的熱情,他們善用共用單車深夜時段不收取調度費的計費漏洞,以避免增加額外開銷。說到底也是「特種兵旅遊」精神的延續,依然主打一個性價比。

從疫情解封的壓抑釋放,過渡到夜間集體的歡快騎行,這個活動充滿了象徵意義,代表著當代大學生對自由的渴望與對日常生活聽話的反叛。媒體的報導描繪了大學生群體如何藉由一場單車之旅連結了兩座城市,鐵血跨越了城市與城市間的距離感;同時也反映了社會輿論、文化觀察與政治反思之間的微妙關係。通過騎行,大學生們不僅挑戰了常規的出行方式,還無意中成為了「文化符號」,讓古城開封的文旅再次煥發光彩。這烏泱泱的人潮所帶來的錢潮,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吃,開封城從上到下摩拳擦掌,卻沒想到一下子就響起了「夢醒時分」。

十一月九日下午,鄭州和開封警方先後發表聲明,進行全面交管;鄭州很多大學也宣布封校禁止學生夜騎;還有共用單車的運營公司都發布了「聯合公告」,宣布單車不能騎出所在區域,否則就遠端封鎖;三管齊下把學生的交通工具給剝奪了、把學生的路給封了,然後學校把學生控制住了不允許出校門,一連串舉措背後的壓制和管控顯而易見。

鄭州的「夜騎反擊」及封校措施,都標誌著對這種集體行動的強烈不安。在筆者看來,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大學生青春能動,更是一次社會結構與體制對年輕人個體自主行為的審視與壓制。即使這些騎行者並沒有明確的政治訴求,但他們的集體行動、組織能力和跨越城鄉的熱情,也讓當局產生了政治風險的警覺,雖說高度不到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四處串連的聯想,但也難逃白紙運動的投射;萬一出現極端情緒參與者,可能會讓這種「釋放」變得複雜和不可控。

「青春沒有售價,開封就在腳下」,熱血衝動又不失浪漫的青春在此刻被具象化,不僅僅是對青春的讚歌,也是對壓抑與束縛的反彈。「鄭州夜騎」讓人想到,正是這種青年文化的自發性與個體能動性的交融,推動了許多文化現象的流行與突破。就像「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和「特種兵旅遊」一樣,大學生們的行動經常成為一個城市流量突破的契機。這種自發的旅遊潮,往往以非傳統的方式重新塑造城市形象,也在無形中引領著中國城市文旅的新方向。

對鄭州一百多萬名大學生來說,夜騎開封這種看似平常的活動,實際上卻是他們對「枯燥生活」的一種逃脫、對「內卷」文化的反叛、對「青年高失業率」的無助。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成績或實習經驗,他們渴望通過行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與個體意義,能清醒的對標出時代的價值。在這過程中,騎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運動,更是一種心理上的紓壓,短暫讓他們感受到不拘一格的自由。

雖然這一事件引發了緊張的社會和政治反應,但它無疑為中國的城市文旅發展、對青年文化的理解及社會對年輕人自由的思考,帶來了深刻的挑戰與啟示。未來,中國政府如何在尊重年輕人自由的同時避免過度管控,將成為中國社會內部治理的重要課題。

單車 大學生 鄭州

延伸閱讀

鄭州大學生萬人夜騎後 有學校發臨時出門證管控

陸今年貿易順差料近1兆美元新高 恐將激怒川普

青春自己找出路?中國鄭州「開封夜騎」被暫停,河南各地大學封校管制

4大學生凌晨衝「紅衣小女孩」取景地探險 驚見女屍嚇壞報警

相關新聞

陸發身分證 台動員戡亂?

據報載,陸委會針對民間「逾十萬台人持有大陸身分證」之訊息,表示台人申請大陸身分證已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條例)第...

星期透視/柯文哲起訴 看見貪鬥騙亂韌

台北地檢署起訴柯文哲收賄、圖利、侵占和背信,求處廿八年半重刑。本案讓人很難不聯想到台灣二○二四年選出的前五年度代表字:貪...

府院翻桌 違民主程序正義

立法院廿日用超過十六小時的漫長議事時間,於午夜完成選罷法、憲訴法及財劃法等三大法案之修正三讀。該三大法案係在行政院不提任...

失根的教改是寧靜文革

昨天教育改革總體檢論壇召開「台灣教改三十年總體檢」新書發表會,眾多學者專家檢視教改三十年的種種問題與缺點並提出建言。

戒嚴別回頭 連隱喻都不行

南韓總統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是不是因為朝小野大,施政不斷遭到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的掣肘,第一夫人金建希也涉嫌收賄、炒股與干政...

賴兩岸論述 才是自傷箭

近日賴清德總統與年輕學子演講,提出兩岸互不隸屬方是台灣自存及兩岸和平之路,並批判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及認同九二共識,非自救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