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永續發展的驅動力:ESD

近年來,推動永續發展教育(ESD)已成為全球教育政策的重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二○二○年發布《二○三○年永續發展教育路線圖》,提出五項優先目標,希望透過體制內外的公私協作建構生態系統。此外,UNESCO更於去年十一月通過《關於和平與人權教育、國際理解、合作、基本自由、全球公民和永續發展建議書》,推動ESD融入所有教育範疇。

ESD不僅是將永續發展目標SDGs納入課程,更強調教學法的變革,ESD是一種全人教育,促進互動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推動探索性、行動導向與轉化型學習,使學習者能夠培養批判性思維,並在永續未來的價值觀和態度上有所發展。

UNESCO建議書的教學指導方針涵蓋教育系統各方面(如課程設計、評估、教師發展、教材、學校政策等),並延伸至傳統學習環境之外的學習。所謂「轉化型教育」是一種共同創造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習者的尊嚴與多樣性,消除學習障礙,賦予學習者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使其成為變革推動者,在個人、社區到全球層面做出明智決策和行動。

轉化型教育方法應融入課程,涵蓋所有學科及教育層級,透過全面性、多學科、跨學科和超學科方式,探索學科間的關聯及其在多樣情境中的意義。學習目標包括培養分析與批判性思維、預見能力、尊重多樣性、自我認識、全球連結感、賦權和韌性、決策和合作能力,以及適應力、創造力、公民意識、和平解決衝突的能力和媒體與資訊素養。

在ESD學習成效評估方面,應優先採用支持所有學習者的評估方法,以增進協作、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和福祉。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應確保評估過程無偏見,聚焦學習者利益,並鼓勵學習者參與評估,通過建設性反饋提升學習。評估應具備適應性,適用於身心障礙者、少數群體和弱勢人群,並重視混合學習的法律和道德挑戰,保護學習者和教師的數據隱私及基本權利。此外,各學習環境的評估應具備可靠性、透明性和包容性,涵蓋認知、社會情感、行為和跨學科知識。

在日前UNESCO ESD Net for 2030的研討會中,分享了多國推動ESD的案例,包括新加坡的「環保管理計畫」。該計畫涵蓋六至十八歲學生,以課程、校園、文化和社區四個「C」為核心,所有學校設有永續發展的課外學習活動,如推行堆肥和回收計畫,參與維護公共區域,並將收成捐給弱勢社群。又新加坡將永續發展融入各學科的正式課程,特別在地理和科學課程中強調永續議題和「基於地點的體驗學習」。同時,學校運用雨水花園等校園設施作為「綠色校園」的教學資源,推動實踐式永續學習。

教育部近年來大力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與SDGs接軌,使大學的教學與研究能量,成功轉化為支持台灣地方創生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也為台灣高等教育推動ESD奠定良好基礎。在今年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的永續教學實踐與成果競賽,參與教師數量創新高,其中許多教師將USR計畫或教育部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融入轉化型教育方法。政府與教育單位應進一步鼓勵並支持教師在ESD教學與實踐方面的努力,培養具備永續發展能力的新生代,使其成為台灣未來永續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永續 校園 教師

延伸閱讀

永續發展 饒慶鈴施政報告:焚化廠升級為資源回收中心

蕭美琴出席玉山ESG永續倡議 「讓台灣成為國際關鍵角色」

離島基金運用第7期願景 台東縣府盼蘭嶼綠島邁向永續

連莊「最佳首長信任獎」!盧秀燕:民眾信任是最高榮譽

相關新聞

藉正義行內耗 教育部該改名政治部

教育部年初召集校園內尚有「待處置威權象徵」列管的高中以上學校召開座談會,要求各校辦理清除威權象徵的「法定任務」,引發高度...

身障者變政治工具 政院大錯特錯

立院日前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大砍約二○七五億元,刪減幅度之大創下史上新高,對此行政院長數度親上火線,政院卻在記者會直接打...

醫師協助死亡的倫理思考

日昨聯合報刊出民意調查,顯示國人高達八十六%支持「醫師協助死亡」,但是許多醫師則對此表達抗拒的態度,這是個值得正視的重要...

賴清德與川普的孩子氣

民主政治是一系列兼具說服、妥協與成熟布局的制度化角力過程。然而現實體驗,我們發現目前民主殿堂的政治操作,卻更像幼兒園的遊...

賴脫中入北 恐落雙殺困境

川普宣布課徵「對等關稅」,後又宣稱因超過七十五國與美方聯絡談判且未採報復行動,高額關稅措施暫停實施九十天,包括台灣、日本...

美予取予求 先談判又怎樣

美國總統川普一度宣布對台灣祭出高達百分之卅二的對等關稅,頓時讓台灣產業界陷入極大的震撼與焦慮。總統賴清德提出了以「零關稅...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