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放颱風假 已成全民基因
一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時間面對颱風逼近的我們,放颱風假與否長期引發社會討論,從過往防災措施避禍演變成一種「社會現象」。颱風假的議題,可從民粹、團體盲動和休閒逃避進行三方面分析。
首先,颱風假決策在各縣市首長的判斷上,往往受到民意的強烈影響。政治首長在面對颱風假決策時,常常會考慮到網民的反應,安全何其重要,因此寧願選擇「安全牌」來避免批評。這種「給我放假」的民粹現象,使得決策者更傾向於迎合大眾的情緒,科學數據和專業建議多改為「擴大解讀」,來做出「大家滿意的決定」。
在颱風假宣布後,社會上總會出現一種集體行動的現象。風雨未到,菜商果農先提高價格,「勒索未來災民」。而無論風雨是否達標,許多人會因為放假而進行購物、娛樂等活動,電影院或卡拉OK場所爆滿,這種集體行動有時會導致資源的失衡和災害誤判的恐慌。此外,網路社群上的討論和輿論壓力,專家、粉專、網紅,各種對颱風「精彩」的描繪,超過氣象單位過往單向傳播,各類媒體參與颱風放假與否的「賓果遊戲」,這些都是加劇這種盲動現象,進一步影響決策者的判斷。
颱風假也成為了一些人逃避工作和學習的藉口。晚上八點等著縣市首長宣布的期待,彷彿樂透威力彩對獎,「放假如願」後又在社群宣布,擴散分享快感。許多人將颱風假視為一個難得的休閒機會,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娛樂活動。長期下來,這種心態可能會影響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並且削弱了颱風假原本的防災意義。
這些現象,反映了颱風假「小確幸」的胃口,已經被養大了。學生或小孩,長期在台灣遇到颱風時「放假基因」的深化!
「天佑台灣」,保佑台灣能少受颱風的侵害,但商人無良、災害假的集體盲動,以及資訊社會所涵化的「颱風假現象」,已經不僅僅是防災措施,而是涉及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和心理問題,回不去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