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死囚黃麟凱昨伏法 唯一女死囚「驚世媳婦」反應曝光

韓職/網傳李珠珢「來台時間點」這球隊急辦1證件被翻出

國運繫於大法官理性裁法 而非迎合

憲法法庭6日針對國會改革法案有關總統國情報告部分進行言詞辯論。圖為司法院憲法法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憲法法庭6日針對國會改革法案有關總統國情報告部分進行言詞辯論。圖為司法院憲法法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今年二月立院開議以來,幾乎天天都有立法爭議的新聞。所謂立法爭議,並不全然是立法本身有瑕疵引起的爭議,而是外力介入以「立法瑕疵」為藉口的不理性問政爭議。所謂「理性」,是在某一特定時空最適當的政策選擇。理性即是正義,並非真理。面對國會立法的高度政治敏感性,如何得到四海皆準的規範,自是困難重重。國家立法如此,行政執法抑或司法裁法又是如何?此乃當下爭議值得探討之處。

理性既是特定時空的最適選擇,依憑者即是「特定時空」;換言之,國會如能洞察時需,且能因地制宜,即可制定符合國家需求的法制規範。此不僅可用於國會立法,地方立法亦復如此。

就筆者多年來的觀察,行政執法或司法裁法雖已有「立法」為依據,但依法行政或裁判,仍有「法理情原則」的彈性應用;此即行政執法並非政治而是專業所在;有專業始知法理情的拿捏;司法裁法本諸專業,始得自由心證卻獲致核心價值的堅持。

國會立法,如無時空觀念,絕對制定不出符合時需,並能迎合空間發展的制度。因之,近半年來,在野聯合提出並通過的法制,有識者宜由時空為基準,以為功能檢驗,必能得出立法的可行或不可行。試問,憲法在成文法國家所以能持之久遠,依循的原則是立法的補充或立法的阻礙?國會立法是在製造政治問題抑或法律問題?政府施政本諸依法行政原則,該法係善法或惡法的政治基準為何?民進黨政府自稱民主政府,為何怕人民做主?民進黨政府自稱開放政府,為何怕國會依循民主法治國家的機制所制定的監督機制?尤其奇怪的是,還有司法機關的應和。這是民主國家的正常現象?

民進黨政府不論行政部門或司法部門,理應有反省能力,國會監督愈趨嚴格,行政部門腐敗就會愈少;其執政的時間就可愈長,何樂而不為?司法部門唯有依憲政主義為基準,並採取論理法則來推動以法律為準繩的獨立裁判,才是國家走向民主憲政的唯一規趨。當今的司法部門在事涉政治權力分配的事件,究竟有多少是依據法治原則;尤其憲政主義,有識者皆心裡有數。這是當前的法制社會所不該有的偏差。

凡愛國之士,應深切體認一個腐化的政府,國家最後的命運如何?國會立法之所以重要,在於本諸理性立法的制定制度,而行政機關則在於法理情原則下的施政。國人唯有團結,團結在理性的國會立法、理性的政策執法;更有賴於理性的裁法。是非論斷憑藉著對法學的良知良能,絕不是迎合上焉者可即。唯有政治精英皆能理性政治選擇,始可排除民進黨長久以來的製造腐化環境卻不自知。

對於理性的政策工具,國會立法務必以監督為前提,健全機制為準繩,並不斷的創新立法,促使國家法制能與時俱進,並有助於行政部門服務效能的提高;在裁法的司法機關更當忍辱負重,一切以人性尊嚴為核心價值,採取公正公開公平的「三公原則」去裁法。絕對不能因貪戀官位,利己私心,才能做出歐陽修所為的歷史性是非定奪。人們所最為期待的理性政治,可以延伸為理性法治國原則,就在此「時空」的合宜取捨而已。

司法 國會改革法案 憲法法庭 民進黨

延伸閱讀

綠委算立院花多少錢請律師 國民黨團:轉移施政無能

國會擬禁用中國製無人機 救難人員反對:美製產品比不上大疆

黃揚明爆「8位數」喬立法院長 民進黨提告聲請傳喚柯志恩

【重磅快評】大法官扮公道伯?不如好好去寫意見書

相關新聞

開戰有存糧 強過二戰吃番薯籤?

賴政府上任未幾,時時強調新兩國論,成為大陸兩度圍台軍演口實,雖然股市照漲、房價續飆,但有識之士已感受到暴風雨前夕的寧靜。

台灣民主正走向死胡同

行政院前副院長鄭文燦遭控擔任桃園市長期間涉嫌收賄,廿七日檢方依貪汙治罪條例等罪起訴,並向法院建請從重量刑十二年。全案移審...

台鐵高層加薪 改革在哪?

台鐵虧損的問題已經存在許久,原本的國營事業也公司化了,但是我們卻還看不到實質的成果,尤其當高鐵已成為國內交通運輸的主角之...

陸發身分證 台動員戡亂?

據報載,陸委會針對民間「逾十萬台人持有大陸身分證」之訊息,表示台人申請大陸身分證已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條例)第...

星期透視/柯文哲起訴 看見貪鬥騙亂韌

台北地檢署起訴柯文哲收賄、圖利、侵占和背信,求處廿八年半重刑。本案讓人很難不聯想到台灣二○二四年選出的前五年度代表字:貪...

府院翻桌 違民主程序正義

立法院廿日用超過十六小時的漫長議事時間,於午夜完成選罷法、憲訴法及財劃法等三大法案之修正三讀。該三大法案係在行政院不提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