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安妮法蘭克

我們參訪了位於赫茨爾山上的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紀念館根據一九五三年以色列國會通過的紀念法令成立。希伯來語Yad Vashem意為「有紀念、有名號」。聖經中寫道:「我必使他們在我殿中、在我牆內、有紀念、有名號、比有兒女的更美。我必賜他們永遠的名、不能剪除。」館內禁止拍照,在此哀傷之處拍照,無疑是非常不恰當的。
一九三○年代的納粹最初焚燒猶太人的書洩恨,最後演變成所謂的「最終解決方案」,即集中營的大屠殺。德國詩人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在一八二一年曾預言了這個過程:「一開始會燒書的人,最後會殺人。」
集中營的大屠殺不分男女老幼,連兒童也沒放過。主題館的隔壁是兒童紀念堂,該處紀念被納粹殺害的兒童。兒童紀念堂外左側矗立著一根根白色的紀念柱,而堂內沒燈光,只點燃一根根小蠟燭,在黑暗中看見成百上千的微弱燭光。在莊嚴的背景音樂中,聽見無止盡的唱名,念出受難小孩的名字。這些名字中有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 1929-1945),她是《安妮日記》的作者。這本日記發行於一九四七年,詳述作者的悲痛遭遇。荷蘭歷史學家羅曼(Jan Romein)說:「這本由一位小孩所寫的日記,內容不合常理,使人深感該小孩所面臨的悲痛,相比紐倫堡審判所找到的證據,更能具體表現出納粹主義的可怕。」
最近我又讀了《安妮日記》。安妮說:「一個快樂的人,會讓別人快樂;一個有勇氣和信念的人,永遠不會死在苦難中!(A person who's happy will make others happy;a person who has courage and faith will never die in misery!)」「我沒有放棄我所有的理想,它們看起來是如此荒謬和不切實際。然而我緊緊抓住他們,因為我仍然不顧一切地相信人是真正善良的心。我們都還活著,但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或為了什麼;我們都在尋找幸福;我們都在過著不同卻相同的生活。」我掩書感慨,這麼年輕的女孩,在如此短暫的生命中,竟有如此的體驗!
當眾人譴責納粹時,二○一五年「拆彈少年」這部電影以真實歷史為背景,描述「希特勒的孩子」如何遭受最可怕的懲罰。軸心國戰敗後,一群戰俘少年被迫徒手拆除數十萬枚德軍埋在丹麥海岸邊的地雷,許多少年被炸得粉身碎骨。這群少年並未犯下戰爭暴行,卻必須代替納粹受罪。這麼短暫的生命,有如此的遭遇!冤冤相報是人類最大的悲劇。
(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