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大學教師南柯夢
民國一○七年政府通過年金改革。相對於其他軍公教人員,大學教師因入行門檻高,養成時間長,普遍是「晚入行、年資短」,等到退休來臨時才發現薪資幾乎遭砍半!
由於大學教師本身就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在全球高端人力競爭中扮演重要角色,屬於各國稀有族群。然而國內學界薪資長期低於港、澳、日、韓,甚至部分大陸大學。大學教師年金調降後,更難再吸引海外一流人才回來任教,導致許多國內頂尖科系已經面臨招不到優良師資的困境。連具有潛力的現任教師,也頻頻被國外挖角,相繼離職。
根據國內大專校院學術人力統計,大學人力黃金期落在九十學年,當時大專教師年齡集中在卅五至卅九歲青壯年階段,且海外高學歷返國人數眾多;一百學年提高到四十五至四十九歲。以此類推,到了一一一學年,年齡超過五十五歲者占全體教師一半以上!台灣大專教師年齡呈現老化趨勢,許多科系在近五年內,出現一半到三分之二左右的教師六十五歲退休潮。因現行延後退休門檻高,許多身體健朗、學術根基深厚、國際聲望人脈充沛、教學研究依然熱忱的教授,只能屆齡退休,或者另謀出路。大學學術人才的斷層危機,已經在發生中。
此外,受到世界排名的競爭壓力,從二○○三年以來大學評鑑制度,已完全改變了國內大學教師的工作環境與學術生態。在教育部與國科會強調各大學SSCI、SCI等國際學術論文發表數量評比下,大學除了研究外,還負有教學及社會服務的責任。擅長著書立說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無法與慣用英文論文發表的理工醫農領域教師相提並論,畢竟橘子與香蕉不能比!筆者最近研究發現,目前國內培養的人文博士教師,都已被迫改用英文發表論文,中文論著已淪為次要!
隨著網路世代進入大學校園,這群擅長以文字思考、對工作與社會規範忠誠度高的嬰兒潮與X世代老師,必須面對與過去學生學習與態度截然不同、上課中手機不離手,對教師指定的長篇文章不感興趣、語文表達能力較薄弱、不太重視上課規範、且偶爾會憂鬱的Z世代。如何理解新世代大學生想要學什麼?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求知慾?都成了大學教師的艱難挑戰!
卅年來,筆者目睹了台灣的大學在歷史洪流中,出現了「優秀者逐漸止步、大學人才漸漸被挖角、三分之一以上將退光、學術評鑑異化、大學生變網路化」等特殊現象。結果是喜?抑或憂?但願這只是南柯一夢!留待歷史來評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