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學 北歐嚥不下的冷飯

政策的推動最忌閉門造車、土法煉鋼。當政府盲目推動雙語教學的同時,不知是否曾睜開眼,看看全英語授課的「國際先賢」們如今是如何看待這個措施的?如果決策者自己都不夠「國際化」,如何懂得讓別人國際化?
北歐的國家對學習外語態度向來積極,主要原因是因為國家小,語言使用者也少,因此必須通曉其他國家,特別是大國的語言,以便能「走出去」。基於此,北歐四國及荷蘭向來是所謂「國際化」的模範生。然而在過去十多年之中,原先相當多元的外語學習,逐漸變成了以英語為尚。特別是這幾個國家(芬蘭除外)的語言與英語同屬日耳曼語系,學起英語來也易如反掌。廿一世紀以來以荷蘭為首的這些國家更積極的推動所謂「高教國際化」(其實是英語化),而開始大量增加全英語授課。時至今日,荷蘭已有廿三%的大學部課程是只用英語授課,另外還有十二%的課程可以在荷英中二選一。碩士班的課程則高達七十七%全英語授課。
其實,對這個措施北歐各國內部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只是挾著「國際化」的大旗,反對者都被視為保守派。然而,二○一八年荷蘭開始出現了全面的反彈。
首先是「荷蘭大學聯合會」(VSNU)提出了一個新的「(反)國際化」策略,也就是要限制只會說英語的外國學生人數,同時各校也須強化荷蘭學生的荷語程度。但由各級學校教師組成的「荷蘭優質教育協會」(BON)對此調整並不滿意,因為,他們認為全英語授課將造成荷蘭語在大學裡與學習無關而「被淘汰」,並淪為市井小民的口語。因此協會要求沒有「教育理由」(而非「經濟理由」,即吸引外籍生),不應在課堂上使用英語。更何況老師們的英語常常只是「嗝囉敝絮」(globish)(一種劣質破碎的「英語」),課程品質多半低劣,最終意在拔尖的高等教育遂變成了「奔向沉淪」的災難。
近年來北歐針對大學全英語授課所做的研究,也印證了這種劣質英語教學的各種弊端。老師方如:備課費時、無法清楚解說、課程內容稀釋、無法帶動討論、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方如:理解困難、課程枯燥、興趣低落、無法參與討論、不敢問問題等等。可見由於教學工作需要語言精準,因此用外語取代國家語言教學不只是得不償失,而是只有失、沒有得。
二○一八荷蘭針對全英語授課開出第一槍後,此後五年間在北歐這個最熱衷於全英語授課的地區,出現了大幅撤退的風潮(其實義大利早在二○一七已由憲法法庭判決全英語授課「違憲」)。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在二○二一要求永聘的外國籍教師必須在六年內有能力以丹麥語授課。挪威奧斯陸大學則要求挪威語為上課主要語言,英語只能在「適當和必要時」使用、所有的學生和教師都必須學挪威語、學校也必須以發展挪威文的科技術語為首要之務等等。今年六月荷蘭教育部更規定大學部至少要有三分之二的課程以荷語授課。可見這些國家都意識到了全英語授課所造成的英語霸權,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本國語言及文化的生存。但是,此時煞車是否能力挽狂瀾,就不得而知了…。有此前車之鑑,我們還要炒別人無法下嚥的冷飯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