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姚立明:選前最後兩周大陸恐「放大招」 民進黨已做好準備

MLB/大谷追逐戰已到最後階段 紐郵爆料身價達6億美元

台61線彰化段快速道路轎車追撞槽車 轎車駕駛全身骨折不治

政治鎖台 扼殺大學生機

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等多個教育團體指出,學費補助非分配正義的根本之道,忽略私校學生仍有五花八門的「雜費」,呼籲政府消弭公私校差異,邁向高教公共化。記者趙宥寧/攝影
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等多個教育團體指出,學費補助非分配正義的根本之道,忽略私校學生仍有五花八門的「雜費」,呼籲政府消弭公私校差異,邁向高教公共化。記者趙宥寧/攝影

台灣高教危機已非一朝一夕,聯合報日昨報導「大學寄存招生名額,六年累計破四萬」,戳破教育部無能無為之鴕鳥心態,官員發明「寄存名額」制度,猶如國王新衣,彷彿大專院校寄存招生名額之後,隔年就不會發生缺額的情形,影響新生選填就讀意願。

殊不知台灣高教招生危機,由經濟學供需原理,無非就是「供給(學校數)太多、需求(學生數)不足」。教育部將「供給量」(可寄存名額)減少,事實上學校數目不減、教職員不變,供應商(學校)暫時減少供應,但經營組織的固定成本依舊存在;對於寄存名額學校的唯一效益,就是「萬一明年依舊缺額,但報導時的缺額數會降低,不致嚴重打擊校譽」。而開始寄存之後,學校無法增加收入就是要降低經營成本,方能度小月撐到一一七學年度的出生率降低谷底。

既然十八年前的出生率高低影響了十八年後的就學新生數,時光無法倒流,教育部無法增加「本土島內需求」,積極開發海外和中國大陸新生才是增加「島外需求」根本之道。近在咫尺的中國大陸,二○一九年之後突破千萬人報考高考,二○二二年為錄取率約為八十五%,二○二三年報考人數則創新高為一二九一萬;台灣只要開放陸生來台,絕對能解招生困難台校燃眉之急,但又政治化的鎖台不理。

之前聯合報曾報導老私校研擬「減授鐘點」積分制度,此如同超商和賣場的積點兌換活動,只是變形為老師積點來換取任教飯碗。報導也言及「寄存量體持續擴大,恐讓大專校院以撙節成本思維辦學」,因此限制廿人選修方開課規定,將使招生困難學校在降低開課成本考量下,學生受教權和學習多樣化遭受不良影響。而特殊專業科系本來學生人數就少,如文學、藝術、表演、體育等之專業選修科目,之後恐都無法多元開課。

接之開課不易下,教師將無法達到基本授課鐘點要求,一則減薪,二則可能被強制資遣。仍想留任之老師,勢必分心於其他可以減授鐘點之「赴高中招生宣講、法律諮詢、文件翻譯等庶務」,教學和研究能量隨之大受影響。老師在憂心工作隨時不保下,教學品質更將連帶下降,此誠非莘莘學子入學學習初心。

教育部「寄存招生名額」鴕鳥處理少子化招生危機,而寄存名額量體大的私校,又在成本考量下限制開課,影響學生受教權益,對於老師又採取超商積點減授鐘點。可以預期,在不開放陸生或大幅增加外籍生入學,「需求」(入學人數)無法有效增加下,台灣高教界將有一連串的未爆彈。

當無名額可再寄存、當無法招足學生人數,大量的私校關閉和教職員失業問題,將是執政者未來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少子化高教痛點,豈可不慎乎?

高教 教育部

延伸閱讀

當場無生命跡象…屏東某大學晚間驚傳男子墜樓 送醫搶救後不治

竹東高中師生明將至教育部陳情 抗議校方師資任用爭議

台灣聯大攜手赴馬招生 與34所華文獨立中學簽MOU

少子化釀51大專院校寄存近6千名額 專家:製造滿桌假象

相關新聞

寄語藍白合 新四綱救國

日昨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在馬前總統見證下達成合作協議,讓在野黨有機會集結力量下架執政民進黨。

藍白合成局 4個當務之急

在馬英九前總統見證下,侯友宜、柯文哲與朱立倫的藍白協商終於成局,這成局確實得來不易,也讓本來被認為歹戲拖棚的戲碼,反轉成...

藍白不合 賴笑到最後

馬英九前總統透過辦公室提出全民調,希望能夠整合藍白,讓侯柯二人共組最強組合,下架民進黨,但會有結果嗎?

藍白合必定要策略聯盟

距二○二四大選不到一百天,儘管多數民意支持再次政黨輪替,但藍白合陷入僵局,雙方各有盤算也難聚焦。雙十前夕韓國瑜臉書貼出與...

善用AI翻轉教育 顛覆資源不均

近幾年人工智慧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經營網誌、撰寫宣傳文案到案例分析,AI的應用無處不在。在教育領域,AI被視為...

藍白合 和解成台海議題選項

藍白陣營於昨日正式達成共識,有望共同推舉一組人馬競選下屆總統。此一發展對於台灣在台海議題上的政策選擇十分重要。藍白合的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