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政策爭議 三問賴桑

日前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被媒體問及,二○一八年擔任行政院長時頒布「二○三○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的「雙語教育」政策,執行迄今五年造成相當嚴重的爭議,有否具體的解決方法?賴桑輕省地回答,這些是技術面的困難,都可以克服。顯然,他將雙語教育的嚴重爭議簡化為技術面的問題,完全迴避「這個國家」的語言教育已面臨政治、文化及國家定位的爭議。
首先,請問賴桑,語言教育有可能迴避政治的介入嗎?根據史實,台灣的閩南語係源自中國大陸閩南的泉州、漳州片,通行於台灣及澎湖群島的語言,是閩南人移民台灣的母語。唯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強力推行國語政策,執行過程中衍生出國語與各種族群方言的衝突。一九八○年代末期台灣解嚴以後,本土意識抬頭,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執政,「母語教育」列入國中、國小的正式教學課程後,又為尊重國家多元文化的精神,促進多元語言的傳承、振興及發展,二○一八年十二月廿五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
可惜,由於「這個國家」族群間長期存在激烈的政治攻防,台灣的閩南語終於不再被稱為「閩南語」;它排擠台灣其他族群的母語,獨占「台語」這個稱號,變成與中國大陸毫不相干、土生土長於台灣的語言,導致「這個國家」的許多人民去了一趟新加坡或中國大陸福建省,回來說:「台語」前途一片大好,新加坡人及福建人都在說「台語」,這樣本末倒置的認知。
其次,請問賴桑,語言教育需要文化識別嗎?教育部雖然努力擴增英語人力資源,增能本國籍英語教師,運用國際學生、僑生、華裔青年等協助中小學英語教學。問題是,這些人力資源即便經過教育部的甄選,招聘為外語師資,是否具備文化的識別能力,仍然堪慮。
因為語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涉及歷史、地理、風俗、宗教、社會、價值觀等各個層面,牽引著雙語教育的主學習、副學習及輔學習。
例如,某一語詞在中文文化裡有某一種涵義,但在英文文化卻沒有此涵義,甚至是反義;又有些語詞指涉的衍生義,是褒義只存在於英文文化,在中文文化裡卻不存在,甚至是貶義。這是中英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語意差距。中英雙語教育的教師,除了需要具備語言能力之外,更需要有文化識別能力,才能對照中英文化裡的語詞、成語、格言、比喻、聯想、典故、諺語、人文意境、人生價值、種族價值,以及對人類終極關懷的異同。
最後,請問賴桑,美國雙語教育與「這個國家」雙語教育的終極目標有何不同?美國政府早期獨尊英語,但當前最新的語言教育政策,為尊重移民家庭的母語及官方英語的雙語教育,稱之為「過渡性雙語教育」,也就是讓學生在英語流利之前,可以用母語協助學生學習各種學科,終極目標是移民能夠流利地使用官方英語,認同美國文化,融入美國主流社會。
反觀,賴桑推動的雙語教育,終極目標是什麼?雙語教育的國家認同定位又是什麼?是要將英語變成「這個國家」的第二官方語言,進行語言殖民,認同英文文化,人民逐次脫離中文文化,更有能力疏離「這個國家」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