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進口雞蛋還要補貼? 蛋的啟示:政府萬能或失能

進口要課關稅,天經地義。WTO為了大家共好,要求大家共同削減關稅,FTA(自由貿易協定)為了要大家更好,也要求簽署國之間零關稅,這是底線。雖說會衝擊到我國傳統產業或農業,但公平競爭的好處如能共享,且政府也寬列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補償受損的一方,這是國際貿易「政府治理」之基本要義。
但為什麼進口雞蛋還要「補貼」?這是什麼道理?為確保「明年不會缺蛋」,農委會使下撒手鐧,專案「補貼」進口雞蛋,今年三月已從澳洲進口五百萬顆、四月進口三千萬顆雞蛋;預計五月進口七千萬顆、六月再進口超過五千萬顆雞蛋,且專案補貼進口時間將延長至明年六月。
農委會最近表示,國產蛋加上進口蛋,供應已經增加,限購令將取消。事實上,這幾個月來,為解決蛋荒,幾至不計任何成本。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解決「雞蛋之亂」或更嚴重的「蛋荒」,有更省錢、更福國利民的辦法,美國就是個可參考的範例。
美國雖有「雞蛋之亂」,但卻沒有「蛋荒」,這是因為他們相信市場自我調整的機制,尊重市場的運作。美國著名農經學者傑森拉斯克曾引用俗話所說:「解決漲價的處方還是漲價」。所以在市場裡不會沒有蛋,只是蛋價相當貴,就看您的口袋夠不夠深,是否在這個節骨眼還非吃蛋不可。
這種場景是大家所認同的,不論黨派,大家尊重蛋商公會、蛋雞協會等的說明與論述,根本不需要美國農業部長出來講話,更不用說要道歉。因為美國政府謹守法規「管制」的分寸底線,不會越俎代庖,避免公親變事主。
反觀台灣,迄今廿多年來未修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讓中央統包了稅課收入的絕大部分;以二○二○年為例,中央就占有全國財政總稅收的八十二%。
在大有為政府(或財神爺)的領導下,寶島台灣頗似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名著《一九八四》裡「老大哥」經營的「動物農莊」;農委會就像變形金剛似搖身一變,成為國營大農莊的莊主,開啟「國進民退」(國營進、民營退)的序幕。
農委會一開始先凍漲蛋價,不可避免地造成升級版的蛋荒;再加上飼料、工資等投入成本的持續上漲,國內蛋雞產業早已奄奄一息,現在農委會還要大量補貼進口雞蛋,蛋雞產業怎堪如此折磨?
同樣的荒謬事也曾發生在阿根廷,該國政府竟然對農產品的出口課重稅、殺雞取卵,且登上經濟學人雜誌二○一四年二月的封面故事,標題是「阿根廷的悲劇:百年來的衰退」,該文結論:經濟無知的民粹是造成阿根廷衰敗的主因。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曾說「免費的就是最貴的」。其實,在寶島台灣「補貼共和國」下,廉價的最貴。
中央政府處處補貼,生產補貼、進口也補貼。蛋價終於降下來了,卻花了數百億冤枉錢,這都是我們大家辛苦繳交的稅款;雖有消費者廉價的「個人」小確幸,換來的卻是「共有的悲劇」。
您相信政府是萬能的?是財神爺?這座人為的「心牢」不破、《財政收支劃分法》不修,政府治理不可能會健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