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 美利益≠台灣利益

政治經濟學領域有句名言:「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不管目前感覺多麼篤定的事,謹慎決策者不應輕易將目前的現象視為長期常態,而做出錯誤決策。過去一年的晶片業,我們看到了這現象。
不到一年半間,全球晶片產業像坐雲霄飛車般:從供不應求到供過於求。從去年初晶片荒、台積電股價一度將近七百元;但曾幾何時,今年第一季台積電營收季減約三成。其他相關產業跌幅都超過三成。台灣護國神山也從鎮國之寶,到赴美設廠。在這鐘擺擺盪中,比晶片供需大戰更精采的,大概就屬台美中政治羈絆和謀略。
為什麼會供不應求?
其實缺晶片遠因是二○一九中美戰爭開始,川普總統對中國貨品加徵關稅,另外美國當時也制裁華為。許多中國製造商深怕美國有下一波關稅限制,所以囤積晶片;當全球看到中國在囤積,也起而效尤,造成晶片市場緊繃。疫情中,美國消費者被關在家中,手上拿著政府振興支票,只好拚命買買買!再加上線上上課上班,有許多電腦用品需要,使得晶片市場供不應求。
此時,美國發現亞洲國家掌握關鍵生產元件、晶片,對於美國資安、國防工業、汽車產業都是很大威脅。隨著美中衝突升高,美國不斷祭出不同操作。並以龐大市場獨買能力強迫晶片大廠與其靠攏,並要求與中國脫鉤。隨著美方要求台積電交出客戶名單、台積電到亞利桑那州移機投資,開始有人憂心台灣如果沒有了護國神山,依然有剩下的利用價值嗎?
為什麼供過於求?
疫情後供應鏈打結慢慢解開,需求面忽然轉弱,全球央行為打擊通膨升息,造成信用成本增高、美國消費力道轉弱、中國經濟前景也不佳、全球經濟前景黯淡,所以晶片消費轉弱。
美國晶片法案也是造成供過於求的原因。美方用大水漫灌方式,以五三○億美金產業政策補貼企業,使企業願意生產超出市場的均衡數量。因為企業受到政府補貼,即使虧錢照樣大量產出。也由於補貼緣故,廠商訂價、盈虧就無法讓決策者做出有利於這個企業永續發展的決定。美國在歷史上的產業政策其實到頭來都是打水漂,包括鋼鐵業、輪胎產業、八○年代半導體、汽車業等。
目前供過於求的晶片大多是手機晶片和個人電腦晶片。高階晶片需求量還是很大。不過,世界的經濟政治瞬息萬變。美國利益不總是等於台灣利益。一廂情願地以晶片作為政治籌碼不但容易被政治綁架,也容易誤判國際情勢。
晶片產業震盪,除市場供需因素外,過去幾年在各方強權角力下,版圖不斷被打破重組,在接下來十至廿年,台灣能否維持關鍵地位?如果美國擁有足夠晶片的生產能力和產能,對台灣的安全保障能到什麼程度呢?
台灣經濟實力不應變成籌碼,而應當作為拓展政治空間的有效利器。台灣經濟資源應該做更有效的配置,被動元件、旅遊業,都是極重要投資。投資學老話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把資源放在一個產業,不但造成排擠效應,政府也在起跑點就選擇贏家和輸家了。產業更均衡的發展不應只是口號,而是長治久安的策略。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