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挑釁不仇中 兩岸就和平
美國百年刊物《外交事務》日前專文「不要為台灣恐慌」,意思是「如果美國的穿針引線,是在遏阻,不是挑釁」對岸,台灣沒有戰爭的危險。反之,如果美國是挑釁,甚至持續升高,也許會讓戰爭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近年來,在備戰才能止戰聲浪中,這篇文章是空谷跫音。
美國在烏克蘭,從遏阻進入挑釁,惹出俄羅斯愚蠢犯罪入侵。華府從二○一四起協同英國等北約盟國,積極培訓烏軍,並給予四十億美元軍援。二一年軍事動作更大,先是北約從愛沙尼亞發射廿四枚火箭模擬攻擊俄羅斯空防,繼之六月北約重申承諾烏克蘭入北約,七月烏美兩國聯合邀請卅二國在黑海作戰演習,十月美烏簽訂戰略國防架構,然後從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初,美國與英法西義希在地中海聯合軍演,出動廿三艘船艦與六十五架飛機,有六千多人參與。
美國在台灣,是在遏阻,還是挑釁中國大陸?國人會有不同判斷。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去年出專書《台灣的勝算》,提供值得深思的觀察與專業見解。該書指出,原本得到蔡總統肯定、也是全書詳細鋪陳的「不對稱作戰」,從二一年三月起已消失;並且,該詞列為軍中禁忌,再也無人提起。若「不對稱」一詞仍使用,內涵與他所述已迥異。這是重新回到「傳統觀念與武力」的「戰機對戰機、戰艦對戰艦、戰車對戰車」等思維與實踐,包括以長程飛彈攻擊對岸。這些武器顯得威武雄壯,卻是虛榮,我們的財政與人力無法撐持。
該書所述,是否準確?原先為人肯定的不對稱戰略,如果已是明日黃花,原因何在,跟美國有關嗎?同樣很重要的是,是美國挑釁而我們配合在先?還是北京近年來的船艦軍機越線在先?這裡,國人同樣有不同意見。不過,認為華府先挑釁,還是北京先動手,應該都不會否定李將軍看到,也是國人感受到的事實。他說:「過去幾年台灣的大陸政策官方與部分媒體的發言…在民間孕育出來的仇中、反中情緒…對台灣的國家安全及經濟發展,絕對有弊無利」。
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近日演講,誠懇相告,美國的國家利益,與台灣不同。在《艱難的抉擇》這本書,他的舉例可能冒犯一些國人,雖然良藥總是苦口。
他說,芬蘭的新聞自由歷年都是名列前茅,但其領導人明白,想要維持國家獨立,就需要限制某些國內的政治活動;記者也說,「芬蘭人捨棄了滿足激情的奢求」;接著大眾很快也理解;匈牙利出身的美國歷史學家盧卡奇則有意見,可能讓有些人氣惱:「得在新聞、出版等傳媒上克制言論表達。」這些芬蘭人及專家的看法,與李喜明將軍引述的《韓非子》,異曲同工:「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