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捷建設 別人走茶涼

無論基隆捷運有沒有進入基隆市區,鐵路與捷運是不是併軌,各期環境影響評估結果等有關議題,畢竟還是紙上作業階段,未來走向如何不得而知。
看在多數基隆通勤族的眼裡,議題內容淪為政壇口水戰的戲碼,且赤裸裸的政治操作根本無助回應基隆市民的需求。最近的發展是,現任內政部長先以地方自治監督者角色,對現任市長的看法指指點點。當論點被質疑為人走茶涼時,上級監督機關就遁入行政院部門體系,要求交通部與基隆市就分擔經費進行協商。至於地方政府財政承擔能力能否再因應市民的需求與城市未來發展,就如海洋廣場的潮水起落,讓上天來決定。
基隆市民之所以殷殷企盼捷運,無非是現有鐵公路運輸方式,無法滿足多數需求。過去市民還可因發車地點與行車路線,另選擇定時定點的野雞車作為替代通勤方案。
現在即便有新開的公路運輸路線與增加的鐵路班次,但實際效用仍不敵每日固定塞車,與不定時誤點影響,使得多數通勤市民最後仍必須採取最原始方案:犧牲睡眠時間,早早出門,以免通勤影響考勤。這就說明基北通勤族,需要鐵公路以外的第三選擇。
重大公共建設的一致性,是市民的期待,更是建立都市長期發展的基礎。如果基捷能改變現有都市機能設定,改善長期城鄉發展不均,就有可能在現有基礎上,走出新的風貌。
當然,都市發展不僅仰賴中央政府在公共建設的投資,公共建設亦往往係地方政府最重要資源。多數善良國民都相信,政治人物提出公共建設的初心特重誠信。不會因升官就推翻自己過去主張或堅持,暴增的興建分攤經費,不會是壓縮地方財政預算空間,讓選前補助電動機車政見,變成芭樂票的陰謀,更不會是中央地方聯手做球給特定人增加聲量的政治操作。
反之,倘若所有基捷討論只圍繞在經費的數字,而不考慮基隆的整體發展,這種刻意操作地方財政負擔的手法作為聲量墊腳石,會不會讓人產生如下的歷史評價:萬條政見為選票,今是昨非為聲量,公共建設大撒幣,債留子孫哪有差,就不得而知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