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提名誰 建構海選制 促成在野勢力整合

經歷過七次修憲和三次的政黨輪替,台灣所獨有的雙首長制與相對多數決,讓一票之差即能定輸贏的制度設計,不僅造成過少數政府;更在總統伺機擴權、黨政不分和贏者全拿的氛圍之下,造成社會脆裂與世代對立的逐次惡化。
尤有甚者,相對多數決與為求爭取到政黨票的累加衝刺,經常讓各小黨基於能見度與選舉補助款的發放,被迫推出總統候選人來應戰。即使是有勝算的最大在野黨,常常因為內部歧見與派系消長的考量;再加上跨黨聯合競選推動不易之下,而難以強化彼此的信賴!
如今的台灣民意很明確,就是對於現況並不滿意;更強烈反對在背後的操弄動機和各自押寶,種種的機心、折衝與運作,即使有看似科學的民調發布,選民只能被迫含淚投票,不情不願的投給在最後一刻才翻牌推出的候選人。
因此,如何以憲政運行慣例彌補體制性的設計缺憾?能在一票定輸贏的相對多數決,讓民眾對於變天和政治改革仍保持樂觀;又能追求真正的擴大參與,針對人民關切議題做好詳細檢視和公開對話,從而確保政策共識與在野勢力推出單一候選人的期待,都有充分時間與透明度來做滾動、發酵,達成「選賢舉能」的釀造心法!
首先,將台灣分四到六個區塊,例如以商業服務為主的北北基、積極做科技轉型的雲嘉南,各自的發展定位與政策關切,當有所分別。其次,再由在野勢力或退休的全國性公眾人物認養,針對地方舉薦人選和政策提議,逐一探詢和彙整歧異。最後,再以區域內進行過幾回合公聽會,搭配線上即時轉播、提問,及滾動民調確認共識的沉澱、形成。
甚至,可以讓當事人跳過在地舉薦,主動投入、參加海選程序。更可以逐次做演進優化,採行有類於美國兩黨進行的初選制。並且要錯開各區的發布時程,陸續發布人選名單和新聞熱度,來引發持續的民眾追蹤與社會關注。至於彙整的地方關注與政策主張,則在日後成為在野單一候選人的政策白皮書,以及在公辦總統選舉的政見會上,成為公開呈堂且有做過可行性評估的政治宣示。
證諸幾次的總統選舉過程,要不就在政見會上任憑當事人天馬行空,因而錯失由候選人做莊嚴承諾的契機;要不就讓提問的媒體人,被特定支持者給標籤化和恣意指責。
至於在野的黨內菁英,要不就按兵不動,等著撿拾現成的果實;要不以拖待變來增加談判籌碼,背後藏有滿滿算計。也正是如此,才讓分裂的在野勢力,徒然助長執政團隊的氣焰;讓「謙卑、謙卑、再謙卑」成為華麗的政治語言。
建構海選制來促成在野勢力的整合,則力求在遊戲規則的透明、合理之下,避免淪為替某人量身定制。更能以全國性公眾人物的督導和分區海選的持續滾動過程,來凝聚國家共識和產生真正有準備的在野候選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