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藥未必真影響 換藥常有理說不清

醫療是減緩病痛與拯救生命的工作,堪稱高尚,但不論是多麼高尚的任務,都需要耗用資源,而資源不可能無窮無盡,所以功效與財務,始終是影響醫療能否永續運作的兩大關鍵因素。
健保經費支出,已從剛開始不到兩千億,成長到如今逾八千億,屢屢傳出財務危機;所以多年來,砍藥價以節省保險人(健保署)給付給醫療提供者(醫院診所)的費用,就似乎成了「必要之惡」。然後當然也就壓縮了藥商與醫療院所的「獲利」空間,要論誰是誰非,恐怕各方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吐,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很難論斷如今的缺藥風波,是否一定與健保砍藥價有關,但缺藥會不會導致醫療院所無法運作,進而影響對病人的照顧,其實頗有討論的餘地。
比如說,含有相同解熱鎮痛成分的藥品,可能有十幾種品牌,或者可包含在複方藥物中。又如,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依其作用機轉有五、六類,每類也至少有五、六種機轉相同,只是不同藥廠出產。所以,同類藥若有一種出缺,通常都有其他藥品可替換,不至於陷入完全無法彌補的困境。抗生素、治療高血脂症與糖尿病的藥品等亦同。
只有具極特殊作用機轉或劑型的藥品,絕對不容缺貨,否則將對少數族群造成傷害,這才是主管當局必須運用公權力,積極處理的危機。
替換的機制,除了同類藥取代外,也常有「原廠藥」換成「台廠藥」情形,這可說是最受部分醫療院所與病人詬病之處。一般來說,大眾對台灣的醫材信心較夠,對藥品就相對不足;而且,我們也不能否認,有些藥品,原廠藥與台廠藥的生物相等性(bioequivalence)與生體可用率(bioavailability)可能不同,但一切就看結果作用與副作用而定。原廠遭台廠取代,後者發揮的效果不錯,也沒有造成什麼不良反應,站穩腳步,也就怪不得健保署或醫療院所,為「節省成本」而換藥了。
當然,也有「有理說不清」時候,特別多見於精神科用藥,譬如說安眠藥。無論是原廠換成台廠,或者不同台廠互換,一時間,都會有病人抱怨「這個沒有效,一定要那個才可以」的情形。這種狀況牽涉的不僅是「藥理作用」,也有「心理作用」,需要費相當多工夫才能「平息風波」。個人如此的評論並無偏見,只是陳述一種事實。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