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概念遇到懶政府 永續遺憾

這是個反諷的時代,所有的好詞都有負面教材。聽到「永續」,年輕人會笑笑說對啊,我們永續低薪!說起「素養」,小學生恐怕要問爸媽為什麼小智可以抄別人的,但我不行?至於「韌性」,勞工最好自己韌了,新制勞退基金去年慘賠兩千多億,哪天垮台誰知道?
口號跟基礎民生漸行漸遠,已是政府常態。永續、素養、韌性,是這幾年國家發展的重要政策,人民卻「永續無感中」。當政府自己都無法示範永續的動力、溝通的素養、承擔錯誤的韌性,只會叫別人自己發功,國發會可能要出來說說,這是台灣的永續之道嗎?
國發會去年五月端出厚達百餘頁的國家發展計畫,永續、韌性都在其中,但名詞接不了地氣不知該怪誰。就拿永續來說,企業紛紛設了永續長,看來這是個地球人非清楚不可的名詞,不過若街訪百姓何謂永續,得到的答案多半會是「永遠持續下去的意思?」
政府說了一大堆「永續」但沒人想聽,正因難以望文生義,官方也只是做做樣子裝個文青,長期缺乏明確簡易的溝通。不過嗅覺敏銳的消費市場,倒是早就出現永續產品,永續咖啡、永續飯店、永續時尚…「永續」是門好生意,正被形塑成一種富含世界倫理與善心的時髦風尚,又能配合國家政策,好處多多。
當永續城市、永續教育、永續人才等也相繼上場,除了好生意,應該也會是好前途。
可惜「永續」跟「素養」一樣,一旦被納入國發政策和教育政策,經過疊床架屋的層層演繹,瞬間變得高深莫測。
其實,聯合國宣布「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十七項指標原意相當清楚淺白,可是一被翻成「永續」,重點落在「永」,就容易被理解成「永遠繼續」而抽象難懂。原文既是「持續發展下去」,就是指大家一起發展、一起往前走,理解為「續航力」說不定好些。
很多人都說過,這些指標的精神,在於呼籲全球要有共好互助的夥伴意識,為全球面臨的氣候與生態難題共找解方,並致力於消減社會、環境和經濟問題帶來的諸多不平等不正義,提升人類身心健康與生活福祉。
所以「永續」是在命運共同體概念下,全面發展社會續航力。這十七個指標都很有難度,不太可能有任何國家能在二○三○年拿到「永續認證」,但它是個充滿激勵的概念,鼓勵各國政府反思政策軌跡,不斷強化續航力,為人民謀福,過上好日子,減少毀敗與苦難。
如果政府深解永續意涵,就該明白這是國家的當責,公僕必須戮力從公、夙夜匪懈也要拚命革新,拚命反省,落地執行拿高分,讓人民有依靠,對未來有期待。但這些年的低薪依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治安敗壞詐騙滿街,加上弊案和學倫歪風呼呼吹過,永續與素養就連當塊形象招牌都顯得諷刺,徒然遺憾了聯合國倡議的願景藍圖。國家對政策的負責與否,至此也一目了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