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書,展吧!

書展是我從小到大最喜歡的活動之一。穿梭在琳瑯滿目的書堆中,可正大光明地翻閱買不起的銅版書和漫畫書,永遠是美好的童年回憶。這份興奮不因近年買得起書而有所消褪,也不因實際參與了出版工作而失去了好奇。相反地,因著近距離的接觸和觀察,讓我對這片「書叢」有了更濃烈的感情,以及想好好地保護它。
在邀請親友們來書展時,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不外乎「要不要買門票?」和「可不可以上網看就好?」通常第一個問題屬「長輩題」,因他們對書展的既有印象,還停留在數十年前—一個可免費進出的的拼湊式店面,裡面堆滿了書。面對這題,我通常苦笑著回答「要啦!不過不貴,我來出就好!」看到他們天真無邪的滄桑,我就不再進一步解釋展位組建、場地租用、書籍運費等成本需求的問題。為他們每人只花上百元,就足使其「飽讀詩書」一天,且升級年少記憶,實在太值得了!
至於書展能否在線上舉行?當然可以。在新冠病毒肆虐時,線上書展就曾辦過。然而線上書展就算再怎麼便利、發達,也無法完全取代實體書展。這好比線上音樂會,不論音質、畫質再怎麼精緻,也不能取代實體音樂會。在現場的音樂會,我可聆聽小提琴弓與弦接觸的瞬間摩擦聲,以及隨意觀察指揮和樂團各部的眼神交會,不用受限於線上錄影所提供的視角,還能和其他觀眾一同高喊安可。或許透過網路搜尋,線上書展能提供更為詳盡的資訊,但我也同時失去了翻書的真實快感,以及親眼目睹精美的封面設計。在實體的書叢中,我常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竟不由自主地謙卑了起來,這也是滑鼠點擊所達不到的境地。
我曾自問:大型書店幾乎全年無休,為何還要辛苦地籌辦書展?的確,在大型書店我既能翻書,也能端詳封面,其書本數量也夠嚇人了。然而就算有上百坪的書店,能按領域陳列出各出版社的書,已誠屬不易,很難再兼顧各出版社之特色,更遑論彰顯其出版理念。有幸的是,大規模的國際書展,提供了出版社作為展位基礎的機會,使其可充分展現理念,恰可超越現有書店之侷限。例如,一個商業出版社,可著墨於特定類型之議題與人物;一個大學出版社,則可透過學術著作,彰顯其大學理念與社會責任等願景。
如果知識就是力量,出版則是力量的展現。然而一本曠世巨著若始終被束諸高閣,其強大的知識力也難以發揮。個人以為,書展灌溉了出版活水,讓更多讀者願意把書翻開、買回家、繼續讀,讓知識有了生命力。
書展誠如眾書的舞台,與田徑選手的跑道、音樂家的演奏廳無異。如果您曾給運動員和音樂家掌聲,那麼您在書展看書、買書的身影,就是給出版社和作家們最佳的鼓勵,也是新書誕生的原動力。(寫於二○二三台北國際書展前)
(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