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循環史觀的政治意義

東西文明的交流,經歷掠奪的慘痛經驗,背後存在著帝國主義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從十六世紀開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達到了巔峰,乃是一個族群壓迫另一個族群,一個強勢族群剝奪弱勢族群的資源。
大家在日常生活上,特別是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出現「循環」(cycle)這個單字,循環背後存在著一種再利用、再生的「再利用」理念。從前人類以為掠奪他人資源、壓迫他人可以養活自己,逐漸地發現如果沒有慎重使用資源,人類文明都無法在地球繁衍下去,何況自己的族群!
在極權政治統治下,他們強調「永續」而非「循環」,永續是政權維繫發展的神話基礎。英國政治學者霍布斯《巨靈論》認為,人類擁有「至惡」,恐懼自己會因為暴力而死去,因此政治存在即建立在這種心理狀態上面。相對於此,傳統儒家認為人類得以存在是透過善來維繫。異於西方政治理念,中國歷來君主專制,建立在一種理想的人性之善上面,期待聖主明君的出現,不知是過度樂觀還是無奈之故。
西方在文藝復興結束之後,在君主專制或者開明君主時代,由於新大陸的發現,在平行的時間上發現了遠方存在著「高貴的野蠻人」,藉此描繪出理想人類社會的存在,盧梭正是這種人。盧梭在成名論文《文藝能否移風易俗》中,面對君主專制,公然批判文藝乃是裝飾著桎梏人類頸部的花環而已,強調人類真正的自由存在於消逝的遠古,在那遙遠的遠方,譬如印地安人社會。東西文明對古代理想政治擁有許多想像,孔子對古代堯舜時代的禪讓政治,憧憬萬分。〈禮運大同篇〉成為古代賢人政治的理想典範。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同樣也是對賢人政治理想的憧憬。
人類對於歷史發展,有黑格爾、馬克思的線性史觀,也有史賓格勒的循環史觀。極權國家的史觀總認為自己的統治最健全、最理想、最進步,最終極權國家透過鐵腕壓迫反對者,驅使宣傳工具粉飾政權存在的價值。循環史觀則認為人類文化總會經歷如同人的生命那樣,經歷出生、青年、壯年、老年以及死亡的歷程,大自然循環秩序被運用於文化發展上。古人觀察大自然現象與變動而有《易經》哲學,「否極泰來」、「剝極必復」乃是循環觀念運用於預知未來現象的樂觀主義觀點。英國浪漫詩人雪萊名詩〈西風頌〉有「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遠嗎?」總給人遭遇困境的慰藉,給予生命困頓之際,面對未來的希望。
台灣政局從去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地方選舉結束後,執政黨經過諸多衡量,終於迎來內閣閣揆更換局面。不知政治冬天是否已過,人間「極」態是否已經到來?政治人物不能去揣測天意,也不能坐待春天到來。必須以智慧誠懇地傾聽民意,盱衡世局,方能天地交泰,政治的春天才會有到來的一天。
(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