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粉滋味干統戰何事 獨派與新世代的距離

吃螺螄粉在喜歡新潮的青少年間流行,其中一款因其廣告詞遭激進獨派議員指涉「統戰」,引來螺螄粉遭禁,官方理由是大陸製粉條類產品現在不准進口。人們從青少年的訕笑中折射出世代間之差異,如將螺螄粉事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那麼台獨論者的保守性,乃至反合理性的弱智化倒退性格,才值得深思。
首先.吃過碗裝或現煮螺螄粉者,大都會認為這是平民百姓使用日常生活食材,如花生、豆皮與石螺、竹筍等,真正體現多元融合小吃;加上味道有點酸也可有點辣,恰符合年輕人喜歡嘗鮮的口味特性,更與近年本土論大力倡導的多元主義相連結,一點違和感也沒有。
換言之,以「統戰」說看待螺螄粉風潮,實在是高估青少年的認識,卻又再次暴露出台獨論者的保守心態,恐將追不上更新世代的一輩。
其次,該款廣告詞基本上是面向大陸十四億人口及其海外居住者的市場,就算是針對海外華人設計,誠如經濟部官員所言,民間網路販售者非申請進口,也就不是針對台灣市場「特供」而設計。因此,當指控者不以理性態度就事實真相思考,逕以政治立場自我設限,把廣告詞「統戰化」,可說是不用腦筋的自我打臉,反證該廣告詞的創意符合時代意識。
尤其,當螺螄粉爭議中出現「影響業者利益說」時,更凸顯不少台獨論者口中「愛台灣」的真相,也就是對利益壟斷保護,拒絕兩岸間合理交流與合作。眾所周知,在進口食品中,台灣民眾向來對日、美產品愛好為最大宗,近年來接受韓國、東南亞產品者顯著提升,如今再加上網民們各顯神通自大陸進口產品也異軍突出,使得政治上的代言人感受到威脅,可想而知。
於是,簡單隨意將兩岸間商品流通業者,或小群體間帶點同人式愛好者,視為不符其政治正確的潛在中國人認同者,即為其異己者,毋寧就是反民主做法,也是一種逆潮流的反動。這種帶有攻擊性格,實質上是右翼保守主義者之流的言動,歷史上也曾出現過,當年支持日本軍國主義、皇道史觀者,肆意給對手扣上「非國民」,也是如此。
這種逆潮流表現,在台獨派青中世代身上,不可避免就是其聲稱的台灣主體性,將會更喪失或根本是虛假,且只能採懷舊表現來精神自慰,當然無法理解新世代年輕人對兩岸交流中新生事物的自然接受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