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要問的是蔡總統 不是蔡英文

美國遠自艾森豪就重視和記者的溝通,每個月舉行兩次記者會,因他相信總統不是只給稍縱即逝的問答。即使七十九歲的美國總統拜登,在任第一年,也開了九次記者會。就連經常罵媒體,媒體常批失言的川普總統,二○一七年也舉行廿二次記者會,接受九十二次媒體專訪。
邱吉爾說,領導人發揮影響力的關鍵在於真誠。在他熱情鼓舞別人之前,必須自己先感動。讓別人熱淚盈眶之前,必須自己先落淚。在說服別人之前,必須自己先相信。你很難想像邱吉爾用讀稿機發表演說,因為對政治人物來說,讀稿機沒有任何溫度,只適合待在冷藏室,只依賴讀稿機,爐邊也會變成冰窖。
蔡英文六年來只接受CNN、BBC和少數媒體專訪。前總統府發言人Kolas Yotaka曾解釋,蔡英文少開記者會以及接受媒體訪問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疫情。疫情?疫情?任何人都看得出來是托詞。
二○一九年二月CNN專訪蔡英文,她自稱,由於不願意迎合公眾,讓批評者有機可乘,將她描述成一位不瞭解普遍台灣公民的人。蔡英文更表示,上任以來,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在選民上花足夠的時間,讓外界認為她和人民有些脫節。可見她知道外界對她不溝通的質疑和觀感。
就連和媒體關係不好的川普,即使第一年給了友好媒體福斯電視台廿多次訪問,但也不吝接受ABC、路透、美聯社、紐約時報等他認為不友好媒體的專訪。顯然他仍在意向不同族群擴大溝通。
不像蔡英文不給問,已被國內外媒體「認證」。外媒形容記者只能在她出入處苦候叫問。即使事隔七百四十五天後終於開記者會,她只限定議題,而且不接受追問。
六年來,她和記者、媒體之間的緊張不斷升級,這通常是相互不信任的結果,困擾著蔡英文整個總統任期,對國家也沒有任何好處。
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是蔡英文總統上一次接受現場採訪媒體公開聯合提問的日子。她在「Discovery台灣戰疫全紀錄首映發表記者會」會後,當被問到「中天新聞台換照案、馬英九批言論自由倒退、駐日代表謝長廷返國是否提及福島食品開放議題,以及美國萊豬進口」等議題。當時雖然實問虛答居多,至少肯回答。
也許蔡英文心目中,用社群媒體傳達意見就是一種溝通,然而儘管國人獲取和共享信息的方式不斷演變,但這次選舉已證實,片面和片段的政府溝通方式有很大局限。新聞媒體才是人民的代表,大多數人仍然非常渴望總統重新回到聚光燈下。
在「恆久卓越的修煉」一書,作者提出無法有效溝通公司的願景,公司就像受暴風雨猛烈襲擊的船隻,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使用枯燥的技術語言來溝通,非但不能鼓舞人心,反而令員工厭煩困惑。成為領導的障礙。
沒有反對的聲音,將無法看到問題的全貌,必然無法貫徹執行高度複雜的重大關鍵決策。如果領導者盲目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觀點是正確的,就不是真誠的領導力和真誠的溝通。
民主國家的總統記者會,記者問的是總統這個職位,不是蔡英文這個人(It's the post, not the person.)。蔡英文可以不接受提問,蔡總統不行。民主問責機制就是這麼簡單。
去年年底,蔡總統的「給問記者會」千呼萬喚始出來。她說「你們不需一次把問題問完,以後還有機會啦!」但是,真的還有很多機會嗎?媒體和人民都在疑惑中期待著。(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