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保台雙面刃 調整論述止干戈

重啟小三通已進入政策議程,其癥結不在「九二共識」上;陸方彈性提出由兩岸相關業者協商,不同於台方提出政府模式協商。針對農漁水產品暫停輸陸,陸方也提出是衛生檢疫、管理機制及註冊程序問題,並非是針對台灣的經濟制裁。顯然,大陸在處理兩岸事務性、功能性及經濟性議題,並非無限上綱到「唯九二共識論」。民進黨敗選檢討,黨內也提出應該調整兩岸論述。
檢視台灣政府兩岸路線更迭,因受政黨輪替、國族認同分歧及國家發展戰略選擇之影響,呈現斷裂式變更。從國民黨執政承認九二共識,到民進黨主政否認九二共識;從中國人認同,到否定中國人認同,且台獨聲浪創新高;從採取「友美和中」均衡路線,轉變至「抗中保台」、「聯美抗中」失衡戰略,可謂是重大國策斷裂。
這是近年來兩岸對立衝突根源,讓兩岸社會敵對如螺旋上升。且隨選舉更加激化,民進黨推動「抗中保台」,實有「雙面刃效應」。
首先,抗中保台掩蓋地方治理本質。九合一選舉,民進黨訴求「抗中保台」,攻擊對手黨候選人與大陸過從甚密,影射其「親中賣台」、「中共在台協力者」。將地方選舉議題,上升至國族認同及統獨選擇。
其次,分化共同體凝聚及認同。在強化台灣認同之時,也增加共同體內部分化;在提升對中華民國認同時,也提升台獨支持比率;在促進美日關係時,卻也惡化兩岸關係及國際空間萎縮、邦交國流失為代價。尤其政黨間、人我間及社群間,互相標籤化及汙名化,這不僅導致命運共同體的「我群意識」難建,內部也充滿猜忌,促發公民社會內部疏離、認同分歧。
再者,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大陸對台壓制,提高台灣民眾從「反共」到「反中」;民進黨主張「抗中保台」,刺激大陸民族主義聲浪,從「反獨」轉化為「反台」,兩岸緩衝空間越來越小。
兩岸政府應換位思考,尋求建構新「兩岸共識」。若大陸對民進黨能調整政策思維、採取區隔化原則,則可強化與台灣各政黨交流對話。這已有先例,如彈性對待台灣民眾黨,未要求公開承認「九二共識」。在民進黨「不否認九二共識」、「不支持法理台獨」基礎上,可先建立「初步共識」再尋求「兩岸共識」,以建立兩岸和平對話機制。
既往兩岸已存在事務性、功能性及經濟性議題協商,可以不涉及一中涵義。在兩岸協商基礎及議題設定,或許區分高階政治及低階政治、政治性議題與事務性功能性議題,涉及高階政治及政治性議題需要「九二共識」作為前提,例如終止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等政治性議題協商。
但在事務性、功能性及經濟性議題上,兩岸可創造與「九二共識」非等量齊觀「次共識」,如「兩岸一家親」、「同屬中華民族」、「一個中華」、同文同種等說法,成兩岸事務性議題功能性對話的基礎,此或可成為兩岸城市交流、民共智庫對話、政黨交流的通關密語。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