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足球夢 如何實現

卡達世足賽再度掀起足球熱,帶給國人回味無窮的足球饗宴,今年有破紀錄的三支亞洲隊伍進入十六強淘汰賽;日、韓表現亮眼的同時,台灣民眾心生羨慕,但我足球的實力廿年來卻原地踏步。
關心足球不應該只是每四年一次的口號,現在就該靜下心來面對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以下四個面向供主事者省思問題之開端:
一、推動職業足球:促企業成立職業足球聯盟,是當務之急。職業運動是帶動整體產業的火車頭,定期的賽事除了能提升我足球員整體實力之外,還能擴大台灣足球產業規模和相關工作機會。像日、韓皆有職業足球聯盟,有多支的職業球隊,已普遍獲得社會認同,並同時讓小球員看到未來努力的目標和願景。
平心而論,這廿年來台灣足球發展在各界的積極努力下,參與的人口數有顯著的增加,尤其在幼兒足球和中小學階段。然而,一旦遇到升學壓力時,因為職業前景的現實考量,許多小球員被迫離開足球,轉而投入有職業化的運動項目或是離開球場,專注學科,因而出現「向上斷層」的窘境。試想,如果社會看不到足球員未來的工作機會,家長怎會放心支持和鼓勵小孩繼續投入呢?若沒有足量的基層足球選手投入訓練,如何在國際競技場上讓世界看見台灣?
二、重視球員發展:運動發展的金字塔需要有厚實的基層人口投入,才有機會拔尖人才,正值基層足球的人數無法穩定向上成長,我們就應該更謹慎且有效率的培養球員。台灣的學生足球其實有許多好的球員,只是在比賽和訓練的過程中,因為運動傷害影響日後的發展者不在少數。因此,政府應搭上近年來各區域醫療院所新興的運動醫學和心理諮商等專科,利用劃分責任區域或球隊,主動與醫療體系合作,一同善盡社會責任,照顧基層球員的身心發展。
三、完善球場設施:國內社區足球場設置仍有不足,這對整體足球發展相當不利。誠如上述,近年來雖然足球人口增加,但常找不到地方踢球,所以政府應該仿效鄰近國家,積極盤點閒置空間,如:廢棄多時的軍事用地、少子化下的校舍等,規畫作成足球場地,供地方政府經營或企業贊助、認養,才能作為我國足球產業發展的強力後盾。
四、深化日韓交流:邀請外隊來台獻技,目的應不僅止於球技切磋,而是包括:教練的教法、球隊的行政、運動傷害防護、應援團的規畫、球迷的經營等方面,也可藉此機會相互學習、安排移地訓練。未來我們足球的發展也可學習日韓亞洲足球先進國家的優點,達跳躍式成長之效。
台灣需要在國際間獲得關注和支持,發展的運動項目就得同時兼顧宣傳與經濟效益。而全球體壇的關注度,其實足球遠遠超過棒球、籃球,所以我國實在不應輕視足球的發展。只要有長遠的規畫,民眾足球風氣就會更為盛行,職業足球一定能逐步發展,國家隊也將更有競爭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