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轉機旅客 比爭航廈更重要

最近看到國籍航空公司為了爭取「第三航站」爭得面紅耳赤,卻又看到航空公司口口聲聲為「旅客便利性」,筆者過去身為旅遊業負責國際機票銷售,也曾經為國籍業者爭取許多亞太地區轉機客的立場,有些話實在是不吐不快。
旅客為什麼要轉機?除了起訖地點沒有直飛航班、不得不轉機外,更多旅客無非是為了利用「時間」換取「金錢」。在這個過程之中,旅客評估的不只是票價,還有許多考量,是旅客會最先思考的問題。
只要操作過比價網站的旅客就知道,網站上面有「最優、最便宜、最快」至少三種選項,在琳瑯滿目的機票產品中,旅客永遠是依據自己最能夠接受的價格,才會去看如何轉機。以轉機選項來說,別說是跨航廈轉機,像是仁川、東京、上海、伊斯坦堡等機場,必須入境再出境的「跨機場轉機」,都是在比價網站上可被旅客選擇的產品。
以桃園機場的對手來看,在哪一座航廈轉機、是不是在同一座航廈轉機,根本不是旅客在選擇產品時會在乎的事情。因為對於機票產品來說,「桃園機場」就是一座機場,只要航空公司在設計行程時承諾的最小轉機時間可以達到,旅客根本不會在乎是不是在同一座航廈轉機。只要轉機動線足夠清楚,只要行李不會在轉機過程中遺失或延誤,就會是一座合理的轉機機場。
再以跟桃園機場構型非常類似的新加坡樟宜機場為例,轉機旅客購票時根本不會看到是否在同一座航廈轉機,以新加坡航空集團目前包含了新加坡航空、酷航、勝安航空等不同市場定位的航空公司為例,為了解決跨航廈轉機的問題,新加坡機場設計了方便的航廈間接駁巴士讓旅客可以便利移動。只要有足夠的旅客願意轉機,各種解決方案都可以找到更適合的解決方法。
看看新加坡,為了鼓勵讓旅客到新加坡轉機到世界各地,疫情前,每位搭乘新加坡航空集團的旅客,可能會獲得廿至卅元新幣不等的免稅品購物金,在長時間轉機時還能獲得免費的市區旅遊。如果有這些「誘因」,是不是在單一座航廈轉機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桃園機場要如何與國籍業者相互合作,一起把台灣的「餅」做大,讓旅客有意願選擇在台灣轉機。
可惜,現在討論的內容,還只是餅要給誰,還沒思考如何把這塊餅做大。所幸三航廈還在興建中,希望交通部、桃園機場,還有幾大國籍業者,可以先基於「把餅做大」的心,先討論如何把桃園機場的轉機做得更有競爭力、做得更順暢、做得讓更多外籍旅客就指名來桃園機場轉機,這樣對於國家、對於台灣的航空產業,才是正向發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