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弱核心」的功與過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十一月卅日在上海逝世。江澤民起於「八九」動盪,在中共領導出現重大危機,國際社會主義大退潮的背景下,他以地方諸侯入主中央,可說是「授命於危難」之際,所以在他掌權初期,若沒有鄧小平全力支持,特別是很快提拔他任中央軍委主席的話,很可能就沒有後來十三年的領導生涯。綜觀他在任期間:
在政治鬥爭上面對過喬石、李鵬以及李瑞環對其不服,所以鄧小平才放話說江澤民是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九二年十月楊家將事件後,也是鄧小平出手穩定局面。所以江作為「領導核心」不是他對共黨的政績,而是鄧權威的加持。
政治發展上,江澤民作了三件大事:一是不定期請法學專家入中南海給中央領導講課,這是後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學習會的前身;二是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取代「依法制國」,推動中國大陸的法治建設;三是推動中共領導統治幹部,從革命型人才向技術型幹部轉型,此後中共的治理逐漸擺脫運動式管理模式,這也是經濟改革成功的原因。而港澳回歸平穩實現,也是不錯的表現。
外交鬥爭方面,江澤民時代遭逢過九三年銀河號事件、九九年南斯拉夫炸館事件及○一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等屈辱,以當年中國大陸的實力,只能自吞苦果。不過,參與WTO、在蘇聯瓦解後仍完成了邊界談判、成立「上合組織」、參與東協「十加一」、召開歐亞領袖會議、到建立與友好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夥伴外交」,推動元首外交,在國際上主動出擊,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軍事方面也有三件大事,一是波灣戰爭後,提出「打贏高科技下局部戰爭」的新建軍方向;其次是禁止軍隊經商,導正軍隊保家衛國的角色;三是中共首次派出「維和」部隊,也使共軍有了國際觀。
經濟方面,江澤民曾抗拒「改革開放」,在鄧小平以下台威脅下才積極改革,從而為新世紀中國大陸的經濟起飛奠定基礎。也完成了鄧小平在八十年代初所承諾的「到本世紀末人均達一千美元的個人GDP」誓言。並在九七年抗拒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
意識形態方面,他提出「三個代表」,在改革開放下,中國大陸出現了人才流向經濟領域的明顯趨勢,以及社會主義社會培育的資本家能否入黨的棘手問題,而資本家入黨就是「三個代表」的第一個,因為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從而為共產黨留住了人才,所以「三個代表」擴大吸收了人才,也救了共產黨在市場經濟下的發展困境。
兩岸關係方面,他同意了「九二共識」,提出「江八點」,具體呼籲「統一分兩步走」、「中國不打中國人」,並且對「 一個中國」的內容,在兩岸之間作了合理的修正。推動新加坡辜汪會談和上海汪辜會晤,實現了兩岸關係的改善。
江澤民以一介地方諸候,突然上位領導大國、大黨,但中後期仍完成了不小成就。當然,他的時期中共幹部貪腐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東西差距擴大等問題還是存在政策失誤;特別是他在十六大時,將政治局常委由七人變為九人,又戀棧了兩年的中央軍委主席,使中共後來的政治穩定付出巨大代價,也可以說是「晚節不保」,「為德不卒」。
總之,江澤民是使中共政權從「蘇東波」的巨浪中,穩定下來立於不敗的北京領導人,原本在退位後應也可享有一定的「權威」,然而貪腐的官風,權位的戀棧,抵消了他的貢獻,因此,自始至終,他都是欠缺權威的「弱核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