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封控抗爭 不同六四事件 中國夢不敵顧生計要自由

烏魯木齊火災事件衍生的全國性暴動,不僅印證毛澤東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時也對共產黨統治正當性造成巨大衝擊,可謂中國卅年來,規模最大的抗暴事件。
部分評論將此與「六四事件」類比,並不恰當。研究顯示,當人民長時間貧困交加時,暴動不易發生,反倒是在政府推動改革初期,生活水平獲得一定提升時,最容易發生反政府活動。一九九○年代前後,蘇聯、東歐共產政權,都是在推動改革後,隨即被推翻,「六四事件」的背景也很類似,只是被強行鎮壓了。在政治學上,稱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人民憤怒為「相對剝奪感」。
本次事件,則更像是一種執政者與人民之間,社會契約的崩解。在法國政治思想家盧梭提出的民約論,認為人民之所以願意犧牲某些自由,往往立基於當權者提出相對的應許之上,一旦這層虛擬的社會契約崩解,雙方關係將趨於緊張。套用在中國,共產黨能持續維持一黨專制,是建立在改革開放後亮眼的經濟表現上,當發展速度進入高原期,就必須尋找其他替代方案。
從西方國家的觀點看,經濟改革將自然而然的促發政治改革,東亞的韓國及我國則可說是典型代表。二○○一年,中國在貿易條件尚未達到標準下,獲准加入WTO,正是西方國家出於執行這種「和平演變說」的需要,即期盼藉由繁榮經濟,促使政治上的多元參與。然而事與願違,中國經濟確實急速增長,政治環境在胡溫任內也相對開明,可到了二○一二年習近平上台後,又重回集權。
溫家寶卸任前,曾語種重心長的表示:若不推動政治改革,經濟改革的果實也終將不保。無奈習近平並未採納建議,反而開出另一張試圖讓人民心悅臣服的藥方:中國夢。簡單講,就是以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取代對民主改革的要求。這種情緒性訴求,正常情況下可透過對外領土聲索、戰狼外交、大內宣等方式執行,然而一旦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及人身自由都不保時,就很難管用。
目前中共面臨的,這是這種窘境,且相較於六四期間係以政治改革為目標,本次人民訴求的,是關乎生計的問題,如未及時讓步,恐釀更大暴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