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空品變好,肺癌增加,怪哉!
環保署說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數據連年下滑,衛福部也告訴我們吸菸人口下降為六成,讓人不解的是,肺癌人數卻增加四成,這是怎麼回事?空氣中有另外的致癌因子嗎?
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坦言:「所以,一定有一個男女共通的致病因素,使男女發生率平行上升。這個因素,很顯然不是抽菸。」用美國西部電影警長抓嫌犯的比喻,目前台灣空氣品質變好,吸菸人口減少,罹患肺癌的人數卻增加,似乎一時找不到「冒煙的槍」!
二○二○年,中研院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細胞》(Cell)發表的論文指出,台灣肺腺癌的癌細胞突變印記,以「APOBEC」酵素突變為主,這種酵素突變容易受到有毒物質影響,例如工廠及車輛排放的廢氣、二手菸中的有害物質如多環芳香烴、食品添加物的化學物質,例如亞硝胺。除了亞硝胺這類化學合成添加物,上述有害物質大多因為「燃燒」所產生,例如汽車或機車燃油燃燒不完全而產生的物質。
對吸菸者及被二手菸波及的民眾而言,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研究團隊於二○二○年發表的論文很值得參考,他們發現菸草燃燒時產生的煙霧與有害物質是導致吸菸相關疾病的主因。我們衛福部的報告也指出,紙菸燃燒而排放的煙霧中有九十三種致癌物質(如焦油、苯、苯并芘多環芳香烴等十五種被世界衛生組織所轄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及其他七千餘種的化學物質,這些多樣的化學物質才是健康殺手。
事實上,車輛運輸的新科技能減少這些汙染危害,譬如消費者改用電動車,或是油電混合車,這就能減少高溫燃燒帶來的汙染和危害。另方面,一時無法戒菸的上癮者應該停止吸食燃燒紙菸,避免將自己與周遭家人暴露在九十三種致癌物質中。
在我國嚴格的環保標準下,引擎燃燒所排放的細懸浮微粒量都已經被規範得很低,問題是,引擎燃燒及香菸燃燒所產生的一些有機揮發物或氣體,在空氣中經過光化學的作用形成超超微粒,它的大小比PM2.5顆粒小很多,也不在偵測範圍之內。這些超小顆粒更容易鑽入肺泡與心肺血管,成為肺癌、氣喘病的致病因子。
癌症形成是因日積月累的刺激所致,這些殺人於無形的超超微顆粒非常可怕,我們要從消費行為著手,徹底根除這些因燃燒而產生的壞東西。
仁人君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秋風乍起,「謹慎能捕千秋蟬,小心駛得萬年船」!(作者曾擔任行政院環保署署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