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高通膨灰犀牛撲來 台灣準備好沒

全球進入高通膨時代,從糧食到石油,再到萬物皆漲,高通膨的「灰犀牛」正撲來,我們須正視它的存在和挑戰。
從年初至今,全球糧食的價格再大漲。關鍵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正蔓延到日常食品,從台灣的雞腿、薯條鬧荒到亞洲地區的可樂和葡萄酒等物資缺貨,食品製造供應商面臨著斷鏈或巨大的成本壓力,企業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不僅侵蝕民眾購買力,成為疫情經濟復甦的另一大挑戰,消費者在斷賣下也失去了平時口福的小確幸。
全球疫情自二○二○年蔓延後,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今年俄烏戰爭爆發,兩大糧倉供應斷鏈或減產,埋下糧食供給缺口;還有,去年開始的反聖嬰現象,今年延續極端氣候的影響,也對糧食安全造成威脅;這些因素的疊加促發糧食保護主義抬頭,改變原有的全球糧食貿易格局,益加推升高揚的通膨。
如五月中旬,全球第二大小麥生產國印度禁止小麥出口,再點燃全球糧食市場緊張氛圍,全球小麥價格再上揚。高盛預計,未來幾個月小麥價格仍將持續上漲一成半。至今全球已有廿三國對糧食出口祭出禁令,影響全球約十七%的糧食貿易,也將更助推糧食價格不可逆的向上趨勢。
如同世界銀行的分析,糧價持續上行,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不僅無助於緩解本國糧價,反而會進一步誘發全球食品通膨,推高糧食進口國糧食短缺的危機。越來越多的國家限制糧食出口,恐引發更多的國家為遏制國內糧價而實施管制措施的「乘數效應」,導致全球糧價進入上漲循環,降低糧食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形成全球糧食貿易的「囚徒困境」。
從歷史經驗來看,全球糧食價格在二○○八及二○一一年上漲時,世界各國以高達八十多項的糧食貿易障礙措施,企圖穩定供應和物價,卻導致全球糧價反向上漲十三%至十五%。管制措施對穩定物價恐無助益,反而產生反作用力,且造成全球性的傳導效應波及彼此。
全球通膨亦將對國內通貨膨脹產生重大影響,從糧食價格上漲對下游產業的通膨傳導來看:
首先,作為國人主要糧食的水稻自給率高,儲備糧庫存也充裕,但原油、化肥、農藥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將加重各種農作物的綜合種植成本。二,對進口有高依賴度的小麥、大豆、糖、油脂類等農產品,將承受國際供應程度、價格波動及船期更直接的衝擊,應審慎未雨綢繆因應。三,以玉米、豆粕為代表的畜牧和養殖用飼料成本在上漲周期,或間接影響豬、鷄、羊、鵝、鴨及水產價格,並影響相關食品加工的價格上漲。
我們正處在全球糧食供給困局中。身陷全球糧食通膨風暴的當下,是疫情嚴重之外的另一個世界新危機,其風險不亞於戰爭。面對這隻「灰犀牛」,至今還未看到完整且具體的部署戰略,政府、企業、農人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不應忽視其存在,應做好該有的準備,度過高通膨經濟來襲暴風雨圈,尋求減少損失的風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