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六福村養100多隻狒狒幹嘛? 內行人曝真相「和納莉颱風有關」

台大擬增林智堅條款 「3年2人學位遭撤」校方將訪視系所

媽媽退休前才鬧離婚? 她拯救父母婚姻順便創業

美國防疫公衛退場 我應引以為戒

美國「公衛退場,回歸醫療」的防疫體系可說是「前車之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公衛退場,回歸醫療」的防疫體系可說是「前車之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Omicron病毒帶來另一波疫情,如何有效防疫?專家或名嘴紛紛獻策,其中數位語出驚人:值此之際,防疫應該「公衛退場,回歸醫療」。他們說,既然Omicron病毒傳染力超強,確診人數將以等比級數飆升,防不勝防,因此當下防疫重點是揪出重症患者加以醫療即可,公衛應該退場,醫療趕快進場。

此等「獻策」內容,完全違背公共衛生的意涵及其基本原理,很可能誤導民眾的防疫行為,甚至導致防疫政策無法順利推展。

公共衛生是一門經由社會集體的、有組織的力量,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與藝術。公衛體系包括預防與醫療部門,要成功防治像新冠疾病這樣險惡的傳染病,這兩個部門必須密切合作,遵循公共衛生「預防為主,醫療為輔」的基本原理。社會一般把預防部門工作泛稱「公共衛生」,但事實上這是社會大眾對公共衛生這門科學的不理解所造成的誤用,公共衛生的工作是包含預防與醫療的,而且醫療只是公衛體系的一部分。依照公共衛生的基本原理,理想的公衛體系應該能有效預防民眾生病,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疾病及健康問題越少,且需要花在醫療的費用及資源越少,表示公衛體系成效越好。

以此回顧過去兩年多來新冠病毒疾病世界流行對全球造成的巨大衝擊,在世界各國公衛體系對抗新冠疾病肆虐的辛苦奮戰中,後果最慘烈、防疫成效最差的是美國。美國新冠疾病的確診病例數(八千多萬)及死亡病例數(近一百萬)都居世界之冠。美國的公衛體系幾乎完全無力保護人民的健康與生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國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推行「公衛(預防工作)退場」政策,而從一九六○年代就開始推展「回歸醫療」的政策。前者是以不斷刪減預防部門的經費及人力,讓公衛體系預防部門難以生存,更甭談發展;後者則是經由美國政府以免稅、補助等等誘因,大力鼓勵私人資本投入到醫療領域─特別是大醫院/醫學中心的建造。因此,美國公衛體系的醫療部門變成醫療商品買賣、醫療資本家賺取利潤的巨大怪獸。若我們真以台灣人民的健康為念,萬萬不能學美國公衛體系!

雖然台灣的公衛體系預防部門也是常年缺錢、缺人力,但是台灣公衛前輩在一九五○至六○年代辛勤打造出一個以「預防為主,醫療為輔」原則、以社區民眾及基層衛生局、所為社區防疫行動主體的社區防疫機制,雖然這個機制在一九八○年代後政府的支持逐年下降,遍布全台的衛生局、所仍然常年苦撐著這個機制,推動衛生教育、社區動員、病源探討、疫情監測、通報、疫情發布、調查、診斷、疫苗接種、死亡率評估、檢驗、處理、檢疫、演習、訓練、協調預防與醫療部門等等大量的防疫工作,它成為台灣傳染病防治最紮實的基礎。過去兩年來台灣的新冠防疫,雖然遭遇種種波折,比之美國,真是天壤之差,而基層衛生局、所的默默打拚是最大功臣!

看世界、看美國、看台灣新冠防疫,美國「公衛退場,回歸醫療」的防疫體系可說是「前車之鑑」,在疫情嚴峻之際,更要引以為戒!

衛生局 美國 疫情 Omicron 傳染病 疫苗

延伸閱讀

馬祖今+7 縣醫院將訂防堵SOP、掌握抗病毒藥物存量

防疫險就快壓垮業者?金管會提「三大立場」:未來理賠標準不再鬆

德國快篩30元是假訊息 洪孟楷:美國家戶免費拿快篩

去年防疫影片遭變造 蔡英文拜託大家不要再傳

相關新聞

預知七股大潮溝種電故事 誰強推光電趕蚵農黑琵

常來台南的賞鳥人士或是專業老饕或許很熟悉,七股台六十一線以西廣袤無垠的魚塭地景、以及連帶的海鮮飲食文化與豐富水鳥生態。這...

教師節快樂 貴人是老師另一個名字

今年開學,有一個學生跑來找我,說他的母親也修過我的課,今年他上了大學,母親建議他來此修課。儘管學生母親的名字已是記憶久遠...

失去希望 年輕人政治冷漠

「搶攻年輕人選票,是這場選戰的關鍵」,聽來很熟悉吧?每次選舉,媒體報導民調走向,這句話往往成為結論。但不巧的是,偏偏年輕...

無腦中介法 NCC的「用心」

儘管蘇揆出來踩煞車,NCC所提《數位中介服務法》暫緩,一位老學生仍問,為何這個草案會造成這麼大的爭議?明顯地社會輿論最不...

地緣政治 避軍事、經濟戰

今年「黑天鵝」屢屢竄出,尤其是地緣政治突發的緊張與衝突,令全球、歐洲、兩岸經濟及美、中、台關係充滿不安和不確定性。

波洛西今天來? 台灣準備好攤牌了嗎

美國眾議院議長,總統第二順位繼承者,波洛西亞洲行原本可能只是畢業旅行,但在英國《金融時報》率先報導她將訪問台灣後,引發北...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