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煒回歸長榮 能支撐星宇?

張國煒重磅回歸長榮集團擔任立榮航空董事長一職,背後雖隱含家族糾紛;撇開家族內錯綜複雜之愛恨情愁,張國煒此次出手,推測仍不外乎支撐星宇航空的問題。
疫情爆發後,前年起窄體機空中巴士A三二○陸續到位後,今年A三三○導入、後續更有A三五○。這一波波外界霧裡看花看似亮點,熟稔航空業的人皆知,當廣體機到位後,每架次每月八十到百萬美元的基本開銷,勢必成為沈重負荷,尤其疫情下更是雪上加霜。
此次張國煒回歸長榮,星宇可化解想踏進國內線又怕抽不了腿的窘境,藉使用A三二一航機於疫情期間濕租立榮營運國內線,紓解目前微薄收入壓力。再者,因持有立榮航空,不論是星宇直接進入營運,或是航機濕租立榮借殼營運,都順勢解決先前各家不願擔綱地勤代理之問題,其他問題亦可「合作」迎刃而解。
事實上,論星宇入場航空界時點已屬幸運兒,幾乎是開放天空的年代,除歐洲航線跟少數亞洲首都航線具航權限制外,我國屬自由度相對高之市場。尤其星宇極欲經營的六航權市場(即營運東南亞至美國經台灣中轉),除其在他國知名度難以打開外,事實上政府近年政策已有利於該公司。
然而在疫情限制下,星宇僅持有窄體機且貨運吞吐低,該公司又無航網支撐,只能羨慕他航去年貨運長紅;經營周邊商品,雖有廣告亮點,但收入與獲利不足以維運;航空業沈沒成本極高,同時擴張迅速,導致民航局資料顯示至去年第三季累積虧損六一億。
筆者建議針對航空公司成立,應比照過往「民用航空運輸業管理規則」設置先經營國內、再經營國際航線之漸進式營運條款,並大幅拉高法規內第三條第四款六十億籌設門檻,否則航空公司動輒賠破門檻,數字意義何在?
長榮已故總裁張榮發設立長榮航空之初曾連續慘賠多年上百億台幣的艱辛,或許現有國內航空經營者感同深受,然後人恐未必一窺當年胼手胝足全貌。在航空業光鮮亮麗的背後,建議政府重新檢討所有航空公司籌設、治理甚至廢止條件,續秉公執法並落實管理,以維護市場秩序、民眾權益以及公司員工之福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