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業科技強國 而非生產大國

農為國本,糧安則天安。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指出,二○二一年世界穀物產量為廿七點九一億噸,較二○二○年增加○.七%,但是受到氣候異常、肥料飼料等生產成本上升、環境汙染加劇、水土資源減少、通膨壓力、新冠疫情擴散、糧食出口管制、航運受阻、勞動力短缺、生質燃料需求增加、能源短缺等影響,穀物價格亦創下二○一二年以來最高,讓全球飢餓和貧富差距的情況更為惡化。
有美日專家提及中國大陸大量儲備糧食也是國際糧價走高的原因之一,遭中方嚴詞反駁,合理的安全儲量數量再度引發論辯(FAO建議各國安全存糧應占年消費量十七至十八%)。展望二○二二年由於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全球疫情持續,加以氣候變遷加劇,糧食市場恢復穩定仍不樂觀,想確保所有人的糧食安全,維護生態環境,現有糧食產銷體系需要徹底改變。
糧食不是一般商品,需要建立「大食物」觀的安全意識,維護糧食安全係指對食物多樣化需求的滿足,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安心、還要吃得健康。而隨著互聯網、傳感器、設備、機器和信息等技術的進步,未來的農業將使用複雜的技術,為此多國正在積極推動「農業4.0」(亦稱第四次農業革命),研發運用有利可圖的農業經營新技術,中國大陸官方亦強調要藏糧於技、智慧種糧;只是農業科技創新非一蹴可幾,特別是小農為農業生產主體更需要依賴有系統、長期、持續的政策、財務、人才等支持。
台灣由於耕地及水資源有限且農村高齡化(農民平均年齡約六十四歲),面對極端氣候、能源短缺、人口老化、少子化、市場受限、區域經濟整合不利、勞動力不足等困局,農業施政不能只靠大量補貼來安撫農民(雖具短效性卻相對削弱農民自我創新的積極性),必須與時俱進,對農業結構和經營模式做出變革。
未來台灣的農漁業不應再盲目追求數量的增加,也不宜將龐大經費投注在補貼、宣傳,應有計畫來提升農業原創能力,鼓勵初創企業和大型企業積極投入農業創新科技研發(澳洲已有超過三百家初創企業,包括思科為農業相關問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並參考國外經驗規畫成立「農業矽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及「農業科技投資統一窗口」,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包括:農業生物遺傳育種(如育成高產優質、抗旱耐鹽、抗病蟲害、節約資源等新品種)、農業5G應用(如物聯網、AI智慧監控、無人機運用等)、動物疫苗開發、綠色產銷體系建構、智慧倉儲物流、農產品智慧加工技術與裝備、農業全產業鏈品質暨安全快速識別與有效監控等等;同時設置「新科技農人養成平台」、「農業新科技諮詢平台」,確保研發成果與實際農作能迅速銜接,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讓「智慧農場」成為未來台灣農業經營的主體,屆時台灣將成為農業科技強國而不是生產大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