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長做的考招功課:標準未知好焦慮

廿五日台大辦理「大學考招新制對高中的衝擊」之教育論壇,邀集各方家長、教師、學生與學者們對話。身為本屆考生家長與教育工作者,深有所感。在全程觀看後提出個人整理與見解:
針對學習歷程部分:學習歷程其實並沒被備審資料取代,只是由於學習歷程重點在於強調需要被教師認證的課程學習紀錄,並且必須於學期中上傳(無法事後再傳),因此反而增加學生的壓力(因為不清楚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而造成親師生焦慮的來源在於:一、評分標準未知,二、有能力的家長用盡洪荒之力協助完成學習歷程—廠商喊價到十五萬、寒暑假營隊動輒上萬起跳、並協助製作精美研究計畫。
針對考科部分:國、英與數乙在分科能力測驗取消,是否有一試定終身的疑慮?國寫於學測國文科占比過高,甚至高過專業科目的比重,是否應重新討論?
本屆無落點分析—考科與篩選方式不同以往,如何選填志願是一大難題。選填志願數是否應提高,避免高分落榜情況?
大學期望志願篩選倍率由三倍提高到至少五倍,避免招不到學生的窘境(志願重複而放棄)。
台大電資學院張院長提出不錯的主張:一、維持考試分發公平性—全世界通用的PR值其實是最好的方式。二、級距標準該用一%或零點一%?若使用目前的一%,將傷害頂尖人才培育。
所有的焦慮來自於未知的評分標準與無前例可循的落點分析。考生最終期望能在考試中以公平的方式得到應有的成績、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志願。因此焦慮是否會因學習歷程的不夠完美,而改變了原本可上的志願序。當然,審查的大學端,或許也怕被抗議而將學習歷程分數打得差距不大,反而失去原本的立意。但如此一來是否又讓認真準備學習歷程的學生感到不公平?
大學端提出志願篩選倍率的問題,以及家長期待有更多志願選填機會,則是為避免學生有高分落榜情況或大學端錄取不到同學的窘境,但教育部直到現在仍未正視。最後,學科能力測驗中的級距問題一直是頂大所關心的,若不解決,恐會造成同分過多而無法篩選的情況。屆時是要抽籤決定還是增額錄取?
本屆考生如同被試驗的白老鼠,是否能在考前降低考生的焦慮,除了台大端出實際作為之外,期盼教育部也能針對問題正面答覆,以解各界焦慮。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