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中的容忍與自由
昨天(十七日)是胡適先生的一三○歲冥誕,胡適是近代重要的文學家、歷史家與思想家。在中國近代史中,胡適是有名的自由主義者,然而其雖主張自由與民主,晚年的胡適思想卻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何謂真正自由的社會。
他曾在自由中國雜誌中撰寫「容忍與自由」一文,引用康乃爾大學史學教授喬治布爾的話:「年紀越大,越感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不管在宗教、文化、政治上,每個人或群體總相信自己觀點是對的,如此堅定的信心最終導致彼此無法容忍不同主張。文中舉出的宗教改革者與新文化運動領袖等實例,讓我們理解到,原來領先時代的改革者與反抗者,最終也成為不容忍的一員。
其實這樣的觀點,出自一個自由主義者的口中,尤為珍貴,因為他看出了容忍與自由是相輔相成的,而且唯有在容忍的基礎上,才能發展與實踐真正的自由風氣。然而這類既不慷慨激昂又不轟轟烈烈的主張,實在沒有人愛聽,但他代表了一代自由主義者最後的覺悟與忠告,也是在現代台灣社會中特別缺乏的特質。
今天是公民投票之日。公投是直接民主的展現。透過公投,針對不同議題,舉辦說明會與討論會,找出社會共識,凝聚社會的向心力並促進和諧,若在公投時期造成台灣更多的對立,或許就背離了公投的初衷,也並非民主政治的目標。
因此,在公投前,胡適「容忍與自由」的主張,值得我們仔細琢磨。究竟我們經過長久奮鬥得到的自由民主社會,是要塑造一個被撕裂過後傷痕累累的土地,還是要在尊重與理性的討論空間中,建立一個充滿包容力與團結精神的家園呢?
不管公投結果如何,筆者依舊期待今後的台灣社會,在不同領域中,能秉持開放的胸襟,在自由的環境中,多一點容忍態度,也多「捍衛對方說話的權利」。不再有那麼多的二元對立,也不再充斥武斷與攻訐,如此便能向真正的自由民主社會更邁進一步,也不負前人的奮鬥與殷殷期盼。
懷念胡適先生。
李念晨/勤益科大教授(台中市)
當我們看到經數千年形成的美麗藻礁,了解其孕育豐富生物,為世界珍貴自然區域,相信每個人都想將其保存下來。然而一旦藻礁保存與經濟民生有所牴觸,就會令許多人感到猶豫了。
對大自然的喜愛是人的天性,誰不想徜徉於自然的懷抱之中。但各種利害得失的計算,往往因為一點微小利益,逐漸蒙蔽心靈,忘卻初心。
一代大師陳寅恪曾說,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其實不只讀書治學,只要能常保本心,不受世俗利害之熏染,就能得到心靈真正的自由。當我們願意為了保護藻礁而放棄些許利益,將讓我們的心靈更接近自然,回復純真的本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