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來台150年 2022應籌設馬偕博物館

二○二二年將是淡水開港一六○年以及為台灣奉獻極多的馬偕先生來台一五○周年,這兩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北台灣的發展有很重大的意義。透過淡水開港,促進台灣對外的貿易及經濟發展;馬偕對台灣無論是在女性教育的肇始、醫學知識的引進、宗教的傳播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貢獻。
現有馬偕文物分散各處,如:真理大學校史館、淡江中學校史館、偕醫館、馬偕故居等處。如要一窺馬偕在台期間的面貌,恐無一處可以完整呈現。這是目前要完整蒐集馬偕文物的困境。筆者搬遷至淡水已六載,加上當年大學就讀於淡江,對於淡水有很深厚的情感,常思考如何能夠完整呈現馬偕相關文物,以及重現當年情景,提出幾項建議:
一、成立「馬偕博物館籌備處」:建議先成立「馬偕博物館籌備處」,建議由行政院文化部主其事,另外,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共同參與。由於目前馬偕文物四處分散的困境,只有藉由政府的力量方能發揮較大的整合作用,邀請真理大學、淡水中學、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分會、馬偕醫院、馬偕醫學院等單位共同參與。
二、調查馬偕文物分散情形:國內部分除了上述相關單位有典藏馬偕文物,先行調查各單位蒐藏的情況,並建檔整理。國外部分,當年馬偕回加拿大述職時曾帶回的台灣文物,派人至加拿大商請文物返回台灣「馬偕博物館」的可行性。
三、設置地點:當年馬偕在台居住的埔頂馬偕故居小白宮,建物美侖美奐,極具特色,且保持狀況良好,當作博物館將是很好的選擇。
四、建立相關網頁:目前淡江大學資訊圖書館學系林信成教授已建置「淡水維基館」,可商請林教授建置「馬偕博物館」相關網頁,邀請各界將馬偕相關的文物、照片或口述歷史等資料上傳或分享。
「寧為燒盡,不願銹壞」是馬偕當年的座右銘。馬偕在一五○年前遠渡重洋從加拿大的家鄉來台,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是否能以具體的「馬偕博物館」陳列當年馬偕的相關文物,以及重現馬偕當年的篳路藍縷歷程?如能達成上述幾項建議,在政府單位努力及各單位與熱心人士的協助之下,二○二二年將是成立馬偕博物館的一個好的開端。除了可以印證北台灣的經濟發展、教育發展及醫療發展的歷程,也可以讓國人對於這位終身奉獻給台灣的愛台人士多一些認識與了解。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