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平實…當族群媒體遇上災難新聞

台鐵事故造成許多家庭瞬間破碎,透過媒體平台呈現,令人鼻酸。面對如此重大交通事故,包括電子、報紙及社群網路媒體,都提供多元且豐富的訊息,這是多元媒體時代,民眾也需要強化媒體識讀,如果未能查證訊息來源,可能會被假訊息牽著鼻子走。
在族群媒體從事媒體工作多年,族群媒體扮演的角色及設立宗旨,即是針對族群服務。台灣的原住民媒體機構「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旗下經營的主要媒體包括「原視」(TITV)和「Alian廣播電台」,是原住民重要發聲平台,基金會設置的目的主要是傳承族群文化、語言,落實族群傳播權。這些年原住民電視台的報導取向及報導形式,本來就不同於主流媒體,尤其主流媒體強力播送及透過新媒體操作,已將台灣媒體帶入新的競爭境界。
族群媒體預算、人力有限,在這樣的結構下,如何創造出族群媒體的價值,有其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做好新聞報導,其報導面向:一、族人想從族群媒體獲得什麼訊息?二、族人關心什麼新聞?三、當事故發生在族人身上,族群媒體要如何報導?四、族群媒體工作者的論述如何強化?記者能給族人什麼訊息?五、族群媒體的立場如何?相信這些問題意識,是當前族群媒體必須趕緊建構的核心,也是不斷磨練記者的地方。
這次火車事故,族群媒體固然關注災難的發生,但也必須掌握整個新聞的後續發展,事故當事人也有族人,因此在報導面向上就比較多元了。回顧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台東、屏東、高雄等原住民地區族人家園受洪水肆虐,當年原民台記者記錄保留了很多珍貴畫面,對一個剛成立電視台,是一次很大的挑戰。
這幾年來發生大小災難,原住民媒體不斷參與實踐,也漸漸展現族群媒體存在價值,從這次災難事件的新聞報導,族群媒體的投入是繼莫拉克之後一次經驗,應該好好把握並謹守新聞報導原則和規範,不作誇張不實報導,儘管沒有即時的新聞平台呈現,但可以透過新媒體的規畫進行多元平台匯流的方式,彌補族群媒體在新聞時段的不足,同時以足夠的時間製作更完整的新聞和專題,多思考族群媒體能給予大眾什麼樣新聞、節目,讓族群媒體在台灣有機會被欣賞。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