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有資產企業的社會責任
封建時代,國家經濟來源均靠百姓辛苦納稅而來,人民是生產者卻也是國家財源根基,統治者享受人民之「奉獻」,再藉權勢分配資源予民,作為治國之籌碼與工具。現代化後國家,逐漸脫離威權統治,卻又透過各種機制,爭控各類資源並以此為其政治治理之資產。
以台灣發展為例,在清代樟腦、鹽、森林、糖、礦產等幾乎為官營,主要透過控制這些具壟斷性資源生產,來攫取稅收。到日治時期也依循此例,重要的資源均屬「官有」或「國有」。現代化後,更拓展鐵路、公路、電力等為國有資產。企業化治理後,再改制為「公司經營」體制。亦即,出現台電、台糖、台船、台鹽、台肥、台礦、台銀、中油、中鋼…等官股公司。
演變迄今,各國營事業權力與影響力雖各有消長,但就資產而言,卻占國土重要的生產力區位。尤以台糖、台銀為甚。因都市化其轄區多屬黃金地段,是以台糖土地朝多角化開發經營。惟就全盛時期言,除了蔗田、糖廠外,尚有非常重要的糖鐵網絡,今因糖業萎縮其所建構之糖鐵路網,原可作為綠道,卻因治理怠惰,不是被占用就是因都市計畫變更而被破碎化了。
台鹽之沒落更早於廿年前,廢棄鹽田轉為魚塭或觀光場域,另因地理區位原為候鳥過境棲所,而今為貫徹綠能政策,又多淪為種電之潛力點。而台鐵應是包袱最重者,除了主線,三條支線各與不同地方產業相關。主線部分轉為高架化,以開創更高的土地價值,而支線之保全則有賴與地方創生結合。
另台銀接收自清代到日治時代諸多「公有資產」,惟剖析歷史將發現台銀土地資產之累積,其實均在帝國主義思維下,將民地納歸官有,再透過法令使其以「租稅」機制貢獻國家,這之中已蘊藏著太多不公不義…。
台鐵雖仍未民營化,惟因百年來即承擔國人交通運輸之重任,但也承擔很多債務,為財務平衡,諸多站區土地、宿舍群、機廠也面臨開發之壓力。在此錯綜情勢下,台鐵若能再循與高鐵、航空之市場區隔,善用其車站區位之優勢活化舊城鎮之心,實為其新藍海。
民營化不應等於私有化,如中鋼、中油、台電在國家發展進程中,亦應妥善盤點「公有」資產,就宏觀的國土保全與儲備視野,以其優勢開創更大之公共福祉。當政府力推轉型正義時,這些重要資產之轉型利益更應屬全民所有。
(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