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表態 擋不了歐中牽手

在二○二○年倒數計時的最後兩天,歐盟與中國大陸如期完成談判長達七年的「歐中投資協定」(正式名稱應為「歐中投資綜合協議」CPI),對中共與歐盟關係當然是進展一大步;尤其是北京同意向歐盟開放包括金融服務、製造業與房地產,歐盟也同意對大陸放寬可再生能源市場限制。
但真正使人不解的是,這種進展怎可能發生?尤其是在美國的未來發展明明已出現轉機,拜登將取代川普為美國下任總統時,這種談判的進展無疑會惹怒美國,歐盟怎會讓這種情況出現?
更且,歐洲方面訊息根本明明白白指出,拜登內定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更清楚告知歐盟,美國希望歐盟在此事上應「踩剎車」後,歐盟為何還是一鼓作氣完成談判?
其實,歐中投資協定會在美國大選結果幾定案後完成談判,不應該孤立起來看;因為這顯然不是單一狀況;大家應該還記得,就在美國大選後不到兩周,拜登勝出情勢出現後,中共與東協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也宣告大功告成。
就此看來,RCEP和歐中投資協定兩者,都按原訂議程進行,並未因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而發生變化;甚至是在美國表態後,都未因美國的表態而中止。
何以故?這還是美國本身的問題!如果在沒有意外情況出現的狀態下,美國內部的結構會或能產生的能量/能力,在全球其它國家評估中,並不會/不可能因這次選舉結果,而有重大的正面變化。
全球主要國家/經濟區對美國未來五年評估,大致認為,拜登雖贏得大選,但由於他的年齡,所以基本上會是一任總統,因此美國未來政策大致只能以四年為期評估;這四年中,拜登可能要耗費就任後的前九個月到一年時間,去做人事調整與政策檢討與評估;如果再扣掉最後半年跛鴨期,拜登真能主控/主導的政策時間,不會超過二年半。這還是從樂觀面估計。
如果從嚴考量,那就還要加入拜登對整個美國政策的掌控能力。這至少是包括拜登政府對聯邦參院控制能力;如以共和黨為多數黨的參院結構(仍待喬治亞州兩席參議員一月決選而定),以及美國全境還有百分之四十七,也就是有近一半的人仍舊是支持川普;這意味如果沒有重大意外發生,美國反對全球化情勢,仍將是一股重大潮流,拜登政府又怎可能反轉川普所留下的爛攤子?在這樣的內部結構下,未來的拜登政府怎有能力去主導未來的走向?何況這還未計入考量川普等人在卸任後刻意造成的影響/問題!這才是東協國家乃至歐盟會在美國下任總統雖定案,但卻仍舊選擇不接受美要求的原因!
台灣只能期待,民進黨政府在這樣的全球趨勢結構下,不會做出太過愚蠢的選擇。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