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讚的城市...公車肇事率歸零

近日批踢踢網友討論「台北市哪一點最讚?」網民大多稱讚:「大眾運輸工具普及性及便利性」,或「公車捷運發達,沒騎車也活得好好的」,也讚揚人行道的友善程度。
在為城市建設豎拇指的背後,卻長期存在一個未被正視的城市風險:我們搭的公車是怎樣的交通工具?近來幾次社會新聞皆指向公車肇事的危險性:「內湖公車撞廿四車,釀一死一傷」、「駕駛打瞌睡直到車停才驚醒」、「公車輾斃騎士,司機五萬交保」或者近日基隆市也有「公車失控狂飆四百公尺,九車被撞、十四人受傷」,這些數據背後所毀壞的層面影響深遠。概述如下:
一、風險意識麻痺:大眾對於公共交通安全問題與意識的麻痺,試想每當吃飯時間,當新聞頭條是這類交通運輸的血肉模糊,民眾知覺早已麻痺。任何社會不怕面對問題或風險,就像新冠病毒一樣,風險需要因應。長此以往,民眾對此無感或因無能為力而只能冷漠,奢談共同面對此一嚴肅的交通問題。
二、公車司機專業未提升:選擇公車司機作為職業是一種榮譽,也絕對是一種專業,既是專業就需要專業職能和素養,可是我們看到的是似乎有司機在精神不濟、吸食藥物、宿醉等情況下仍然出勤。請問,客運公司或相關職業工會,是否作為專業的守門人,建立適當的檢核和考核呢?
三、肇事責任的釐清:出事後,司機有個人責任,客運公司可能也有公共責任。但我們應該要問,誰是真正被問責的對象呢?如果多數錯在司機,表示公車司機素質待商榷或勞動條件待改善;但是如果是客運公司有更大的責任,請問財團或資本家為何可以一而再犯錯,甚至構成公共安全威脅,而主管機關卻當作單一事件視之,結案註銷即可,公權力如此不彰,難道不用改善嗎?
四、傷亡衝擊代價龐大:公車事故中受害的個人或家庭,都承受著失去親人、經濟失依、身心困境,或無止盡的官司流程中,對這些家庭造成的困境與災難,並不一定可以獲得合理賠償。如同今年六月被公車拖行幾百公尺的台大闕教授,這段期間復健仍須持續,還要面對賠償官司等後續問題,過程所帶來的身體和精神損耗,付出的代價巨大,甚至最後可能淪為市井小民與財團之間的獨力抵抗。
二○二○年還沒結束,台灣因交通事故死亡(立即死亡和廿四小時內死亡)的人數,已高達一千人,每十萬人死亡人數與日本及歐洲等主要國家相比,超過兩倍以上。當我們高唱國民所得或經濟競爭力的時候,是否該從基礎、根本的道路交通公共安全做起,特別是載著市井小民的每輛公車,不是降低肇事率,而是要設法歸零肇事率,沒有人應該在搭公車的日常中賭上身家性命。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