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先有制度創新才能成就科技創新

交通部自二○一六年推動多元化計程車政策,放寬計程車不再需要黃色車身,也無需安裝車頂燈,但必須使用App叫車軟體進行乘客和司機的媒合。此政策並不成功。政策上路二年後只有一九七一輛申請為多元化計程車,占全體計程車八萬七千台車的二點二五%。
檢討政策不成功有幾項關鍵原因:(1)計程車內仍被強制要求安裝傳統計費器,並未全面以預約報價為主要收費標準;(2)收費方式並未全面轉為非現金支付,仍舊維持與現金混用的收費模式;(3)地區型車隊因為規模小、資源有限,其開發的App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推廣困難,加上知名度不高、使用頻率少,導致司機生意不佳,加入意願低。
這個政策在二○一九年有了新生機。當年十月為了解決Uber租賃車與計程車營運爭議問題,交通部針對相關法令進一步調適修正,修改汽車業運輸管理規則第一○三—一條,規範租賃車輛不得在外巡迴攬客,以及計費方式以一小時為基礎(俗稱Uber條款)。同時,交通部也進一步放寬多元化計程車可以免安裝計費車表,完全以App預先報價收費,但也規範業者App的報價不得逾越地方政府公告運價範圍。
這一次的制度調整具有一收一放的引導設計。交通部給Uber壓力,迫使轉型為多元計程車業態;但同時也遞出橄欖枝,積極輔導Uber駕駛人轉入多元化計程車繼續提供載客服務。交通部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將Uber留在台灣,好為產業帶來服務翻轉契機,也推動台灣的數位轉型。
還好在交通部林佳龍部長的「人本交通」感召下,Uber最後也正面回應政府,續留台灣,決定與計程車業者合作,只扮演車隊的叫車媒合平台服務商角色,開啟了Uber在全球與計程車業者合作的先例。同時,因為當時全台灣有上萬名Uber司機,為了順利讓這些司機取得計程車牌,Uber合作的租賃車行紛紛開始收購車牌,成立計程車車行,而擁有車牌的傳統計程車車行也紛紛與Uber洽談合作,讓原本奄奄一息的計程車車牌瞬間成為待價而沽的資產。
此一制度創新的成功,讓共享交通的科技創新在台灣再次有了機會。截至今年十月底止,國內的多元計程車增加到一萬三千零九輛,占計程車總數十四點一%,比去年成長了近一萬一千輛。更有趣的是,此一政策的開放與制度創新,也吸引了國瑞汽車和裕隆集團自建品牌計程車隊,打造從買車、賣車、修車、租車、保險、車貸的一條龍服務生態系。
接下來幾年,計程車的叫車平台將戰雲再起,而最大的受益者將是我們普羅大眾,請讀者拭目以待。
(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