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缺乏碳中和願景 我將被國際排斥
碳中和是由環保人士宣導的概念,其意涵指國家、都市、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籍由通過節能減排技術、植樹造林等方式,減少或抵消其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
要做到碳中和需要時間,更要具備下列五條件:
首先要有創新科技支撐:國際能源署最新分析,要在五○年實現淨零排放,只有廿五%之減排量來自成熟的技術,如風電,核能,太陽能和能效措施等;其餘則取決於尚未商業化的技術,包括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空氣捕碳、礦物碳化、地球化學等碳移除技術,還需更多研發投資,及產業化應用。
其次要建設低碳排放基礎設施:包括實施鐵路電氣化、配合風、光電之特高壓直流輸電、智能電網、先進儲能、氫能煉鋼、綠氫化工、零碳建築等,均是能源轉型需興建的基礎設施。這些基礎建設至少需要廿至卅年。
再者要有足夠資金:前述科技及基礎建設都需公私部門大量投資,歐盟認為要在三○年實現減排五十五%目標,每年需要增加約三千五百億歐元。中國六○年要做到碳中和,模式評估需年投資一千八百億美元,碳價格將達到每噸二百五十元美金。資金籌募及碳金融,就非常重要。
另外要有完整及與時俱增的法律:今年三月歐盟提出首部《歐洲氣候法》,其目的包括:為實現五○年氣候中和目標,要求所有政策均以社會公平和成本有效來進行長期規劃;建立進度監測系統,配合情勢變化,在必要時採取進一步措施;為投資者和其他經濟參與者提供可預測性資訊,確保邁向氣候中和的政策不可逆轉。
最後政治人物要覺醒:民主社會有選舉有政黨輪替,常因少數政客對氣候暖化認知不足,拒絕實施減排措施,形成排放差距。推動碳中和關鍵,在於政治領袖們要有氣候危機感,才能引領國家在過程中面對各種挑戰。
蔡政府執政以來,益形忽視氣候暖化,雖推動再生能源,但對企業加嚴減排標準,常受經濟部門牽制。碳中和浪潮興起,國際投資人均強烈支持各種低碳或零碳轉型產業,若跟不上潮流,不僅國際供應鏈會將我排除,國際投資資金也會逐漸放棄台灣。這是缺乏碳中和願景勢必付出的代價。(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所兼任教授)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