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挖油成功 別變懷璧其罪

近日兩則新聞皆與石油供需的國際地緣戰略密切相關,暗潮洶湧,前景未明,值得分析。首先,中油公司在非洲內陸國查德經過十多年的探勘與開發,終於挖到石油,今年收穫成果共九十五萬桶原油將於十二月一日運抵台灣。其次,中亞高加索地區的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經歷約兩個月的邊境戰爭後,在俄羅斯強力調停下,於十日簽下停戰協議,亞美尼亞讓出納卡地區將近五千平方公里土地。
查德與亞塞拜然都是產油國,事關全球石油爭奪戰。
先說查德。中油公司在查德從洽談礦區、取得經營權,至今已有十七年,沉沒成本壓力沉重,初期階段國際原油價格大漲,高價競標才能取得探採權。近五年油價無量下跌,今年期貨市場甚至一度跌成負數,可以想像沉重的資金壓力。也難怪,中油公司在二○一六年將百分之三十五的權益轉售給中國華信公司,自己只剩百分之三十五股權;另查德國家石油公司握有百分之三十。
換句話說,查德這個礦區經營權已形成「魏蜀吳」般的三國態勢,查德當局可以在中國與台灣兩邊騎牆要索,這原本也是國際油田開發商戰的常態,一般石油公司在商言商,股權進出轉讓完全由利潤精算引導。但是,查德作為中油公司海外探油開採成功的旗幟標竿,深具象徵意義,儘管每天只產出五千八百桶,成了不可丟失給中國重中之重,中油公司反而懷璧其罪,未來經營權之爭綁手綁腳。
我們預測,如果查德的經營權轉手中國,中油公司董事長,甚至經濟部長都要下台,這又給了第三國的石油公司可乘之機,進行禿鷹式掠奪,也就是說,中油公司寧可將股權賤價賣給第三國脫身,也不能在自己手上失身於中國。
說穿了,中國華信入股查德奧瑞油田只是中國全球搶油田大戰略的一個微不足道小角落。非洲石油大國奈及利亞日產一百三十七萬桶,安哥拉一百二十七萬桶,都是查德奧瑞油田的兩、三百倍,中國在這些國家卯足了力氣,例如,中國十多年前就在建設從尼羅河上游油田到紅海海岸的輸油管線,取得奈及利亞深海石油生產權的最大宗。
中國的主要對手是法國、美國、英國、巴西等;查德油田與那些大油田相比如同芝麻芥子,中油公司在非洲原油爭奪戰中也只聊備一格。對於查德的成功開油,我們固然不必妄自菲薄,但也無需夜郎自大,自我膨脹,低調就好,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另方面,俄羅斯壓著亞美尼亞向亞塞拜然讓步,展現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仍有主導能力。表面上土耳其與亞塞拜然聯盟揚眉吐氣,實際上,是俄羅斯著眼於石油與天然氣布局的大戰略而不得不然,一是為了亞塞拜然的龐大石油天然氣和平開採,二是掌控橫貫中亞油氣運輸的管線,才能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相抗衡。亞美尼亞的首都已出現大批沮喪且憤怒的示威民眾,為兩個月戰火中死亡的三千人哀悼,要總理帕辛揚謝罪下台。
說穿了,在大國眼中,個別國家的民族主義與主權之爭比不上實質的國際石油利益大戰略,亞美尼亞就是一個可以犧牲的馬前卒。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