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LINE當機 還是人當機?

昨天下午LINE當機廿分鐘,許多人訊息無法傳出,抱怨自己工作與生活因此大受影響。部分媒體更用了不少聳動的標題,包括「全台陷地獄」、「網友哀鴻遍野」等。LINE能成為全台灣滲透率最高的App,的確是因為許多人的生活與工作與它密不可分,但讓自己與他人受單一服務主宰到這般程度,還是讓人感到意外與不安。
LINE原本是一款即時通訊軟體,可以讓人們不用透過電話、簡訊或Email進行溝通與交流。不僅可以一對一、一對多與多對多,可傳送的訊息更從文字、圖片、聲音、影片,一路到表情符號與貼圖。不只提高了傳播的廣度與溝通速度,也增加了其他方式缺少的豐富性與趣味性。不過由於大家對這項工具的認知與使用習慣不同,因此也衍生許多問題。
隨便舉幾個例子:因為LINE的普及,假訊息的散布變得更加快速容易、出於關愛的長輩圖反而成為一種備受嘲諷的現象、擔心別人看到自己已讀未回而不安、看到對方已讀不回而胡思亂想、原本為維繫同窗情感的群組因轉貼政治新聞而情誼破裂、本該當面細緻處理的職場或情場行為卻透過螢幕草率從事。而不停增加的群組、官方帳號以及各種商業勾引機制,加上工作與生活訊息交雜,讓許多人的焦慮感不斷提高,生怕錯過任何一則重要訊息。
智慧型手機帶來的真是智慧化的生活嗎?還是人們愈來愈依賴科技的結果,反而變得愈來愈缺乏智慧了呢?當然現代人很難離開科技,但不能不去檢視自己對每一項科技的態度與使用方式。
曾任《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常被稱為科技趨勢大師的凱文.凱利就曾表示,每次有新科技出現時,他就會先去努力了解,並嘗試使用一段時間,看看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他的這種觀念和艾美許人(Amish)的接觸頗有關聯。總被外界視為堅持過著簡樸生活的艾美許人,「其實可是終極的創客與DIY高手。」他們並非拒絕使用新科技,而是從自己最重視的東西看起,檢視新科技對其價值觀的影響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如果弊大於利就禁止社群成員使用,如果利大於弊則允許使用,但要做到盡可能擴大效益與減少衝擊。
同樣在中國也有不少古人早就告訴我們,要做物的主人而不要做物的奴隸。無論是莊子的「物物而不物於物」、管子的「君子使物,不為物使」,或是荀子的「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都是在講同樣一件事。雖然古代的「物」比不上現代的科技,但人與物的關係始終存在。而人的精神生活,如何不被各種物欲與科技所困住;人如何不會變成機器甚至「當機」,恐怕考驗只會愈來愈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